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刘志基主编的国家重点工程大型工具书《中国汉字文物大系》系列丛书于近日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并在沪首发。该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将“汉字”视为文物进行解读,系统收录历代各类文物上所见文字的原始形态并附具体语境,全面呈现汉字形义源流和书体发展演变轨迹的实物文字资料整理类大型工具书。
该书共15卷,前14卷为正文部分,第15卷收录各种检索及参考文献等。全书按照《说文解字》14卷540部首结构全书,系统收录了自先秦至唐代各类文物上所见文字的原始形态,以及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具体演变过程。
日前,记者就该丛书的出版及文字学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刘志基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怎样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刘志基:汉字历史悠久。从记录语言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梳理一个汉字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把这个字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历史脉络反映出来。
此外,与大多数的拼音文字不一样的是,汉字除了记录语言能够传达意义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自身的结构也能够传达信息。就汉字、尤其是古文字来讲,这一点为各专业所看重:在梳理每一个行当和专业的历史时,人们常运用古文字材料说明上古时代的相关状况。当然,这一情况也不限于上古时代,因为文字本身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历史发展形成新文化、新观念会通过文字构形反映出来。
《中国汉字文物大系》系列丛书就是很客观呈现汉字的历史——一方面是把汉字记录语言的信息表达清楚,每个字在不同断代都给予它释文的材料;另一方面,把每个字在结构方面的发展变化也呈现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汉字字形的变化?
刘志基:文字在书写过程中要适应效率的要求,这是影响字形变化很重要的因素;另外,汉字本身有自己的造字意图,有可能根据每个断代的特定观念进行理据重构。就文化方面影响而言,比如“射”字,最早是人手拿弓箭的形象;到了小篆阶段,变为了现在的“身”、“寸”的组合,对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射必依法度,故从寸。”这实际是说“射”的构形演变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射箭的礼法有关。当时射箭被看作“六艺”之一,在《礼记·射义》中还专门讲到“射”与人才德的密切关系,而在汉字中“寸”就是表示法度的。由此我们就能理解,“射”字为什么变为现在的模样。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怎样看待这套丛书的价值?
刘志基:关于这套书编纂,我们最在意的是尽可能反映学界关于出土文字考释研究的最新成果。像该书这样汇集历代第一手文字材料,并附语境,加以源流说解的编纂类型,此前尚未有过,它给出了各个研究领域所需要的文字材料应具备的各种信息,因此它的作用也应该是此前各种断代性专类性的文字编所不具备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据报道,这套丛书是全面运用出土文字语料库、数据库等汉字数字化工程的集大成之作。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出土文字语料库、数据库等汉字数字化工程的建设情况,及这两者对该系列丛书起到的具体作用?
刘志基:关于出土古文字数字化,我们是从《古文字诂林》电脑排印发端,开始建设,至今已有20年积累。目前从殷商甲骨文到中古唐宋楷书定型的材料均已贮存于数据库。2003年我等主持开发过第一种先秦金文材料的《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和第一种战国古文字材料的《战国楚文字数字化处理系统》作为正式电子出版物出版。本人目前尚在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中国汉字文物大系》编纂的最大困难是要搜集历代汉字第一手实物材料,而这种材料正是我们的数字平台所贮存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数字平台,从头开始去搜集材料,恐怕几年时间都拿不下来。当然,该书的编纂,对我们的数字化平台建设也是有推动作用的,因为它以正式出版物的要求来促使我们去完善这个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网:古文字数字化工作为何如此重要?
刘志基:从传统来讲,古文字的传输,不仅电脑没法处理,即使在铅字印刷阶段也无法处理。古文字的书籍,都是手抄、照相制版印刷,这也意味着古文字材料从来没有进入主流汉字传输系统。
我国的文献材料分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两种,古文字材料属于出土文献。按照王国维的观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是古史研究二重证据,地位同等重要。但是出土文献历来连正常的传播都难以做到,大家对于出土文献材料了解得很少。比如,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要查询传世文献中的某一句话,很容易就能查到;但是要查阅甲骨文里的内容,却是难以想象的事。
文献材料是文化传播的一个基本平台,但是目前出土文献在互联网上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传播,因而丧失了话语权。中国的文字学学科面对的主要材料就是历史汉字材料,如果材料无法进入数字化平台,这门学科今后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制约。
所以我们建立数据库,也是文字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在国内文字学方面就是以古文字数字化为特点的,目前我们这个研究人员不到两位数的小机构已承担了3个在研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网:能请您介绍一下古文字数字化的基本流程吗?
刘志基:我们现在看到的材料主要是拓片。我们的工作,首先要释文,用楷书写成楷体字,把原始材料用扫描的形式变成图像,并为对应的图造字。
在造字过程中,一个字可能要处理好几个层次:首先,要为这个字的原始形态造字;另外,要为原形字用楷书书写的形式造字。完成造字之后,再借用现在标准的字符集,赋予其码位。有了这个码位,就可以进行各种数字化处理了,比如全文检索。现在我们做出来的成果有一部分是挂在网上的,如果想查找某一种材料的原始材料,可以通过各种路径查到它;如果想了解它的内容,用现代汉语也能查到。想知道某一个字有多少考释意见,可以通过“电子诂林”去查找;想搜寻不同内容的出土文献可以通过“电子类书”去检索。
我们的目标是,目前传世文献网上检索能做到的事,古文字材料也能够做到。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古文化数字化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刘志基:中国文字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的优势,但是现在我们的这一优势没有完善的传播平台。传世文献固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是我们还有比这历史更久远、积淀更厚重的出土文献。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就是把历史文化中最有厚度的那部分,用数字化的方式激活,让它能够在一个新的人类语言平台上拥有发言权。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很多东西由于历史的发展湮没了,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进行这一工作,将来的孩子可能就更不知道什么是古文字了。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2014年5月12日 作者:胡言午
链接:http://lcl.cssn.cn/gd/gd_rwhd/gd_mzgz_1653/201405/t20140512_1155876.shtml
编辑|高哲 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