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高山流水——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鉴赏”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拉开了2014非遗进校园的序幕,这是《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和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近年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和市文广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方面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让学生体验古琴艺术、服饰文化、传统戏剧、中国笔墨文化等非遗文化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何让大学生接受非遗普及教育,包括近期上海大学开设“MBA非遗课堂”,逸夫职校开设非遗课程,教育部门编写非遗青少年读本,都是传承非遗的好做法,新招数。如果说“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开辟“非遗”传承课程,是打好“非遗”传承的基础,那么,选择国家级的海派“非遗”项目进入高校展览展示,则是从未雨绸缪提升上海“非遗”传承水平,从更高层面推进申城“非遗”项目长久传承的一个举措。
上海已有3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加上市级名录“非遗”项目,已经有近百个,这次选择包括海派旗袍、古琴、京剧、昆曲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进高校,这无疑能通过专家和传承人的面授和亲力亲为讲解,使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前世今生的不凡历程得到保护和传承,并激励大学生的创新与创造力。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城市,在高校制定“非遗”传承的展览宣传,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非遗”通识教育,在创新上海“非遗”传承方式的同时,彰显申城“非遗”文化的当代活力值得赞赏。阅读原文
来源|城市导报 作者|王洪 编辑|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