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可以抽提出一些抽象的概念,这在很早就被哲学家提出。可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科学家正不断发现其中的奥秘。这一切还要从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脑GPS”说起。在近日由上海市科协主办的2014年诺贝尔奖解读讲座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林龙年分享了他的这一发现。
大脑定位与地图如出一辙
不同于视觉、听觉等其他单一感觉,空间方位的认识涉及多种感知觉信息的整合,这种感知觉信息最终汇聚到大脑中一个被称为“海马”的区域内。伦敦大学学院的约翰·奥杰夫教授1971年在大鼠海马发现了位置细胞,34年后,挪威科学家莫泽夫妇在一个与海马结构有密切联系的、被称之为内嗅皮层的区域,发现了网格细胞。莫泽的数学功底在这项发现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在许多人探索无果时,他发现把每相邻两个网格细胞中心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系列相连的正三角形。
有意思的是,这种正三角形网格在真实环境中其实是不存在的,它们是在动物大脑中抽象形成,叠加到真实环境中去的。就像我们在地图上用经纬度来表示某一个具体位置一样,网格细胞为大脑提供了一个内部坐标系,从而使海马的位置细胞能在其基础上,整合其它信息,最终表示空间方位。于是,在空间定位上,自然进化出的大脑和人类发明的地图系统采取了同一策略。
“窝”概念是种神经编码
无论是位置细胞还是网格细胞,科学家们都采取了记录老鼠在一定空间中跑动产生的脑激活反应,林龙年在类似的研究实验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即不管将老鼠的“窝”变成三角形、圆形或长方形,还是用纸板、塑料、金属和棉花等不同材料制作新“窝”,老鼠对这个特定的物件都有强烈的脑部反应。
林龙年与他的团队将这个反应的细胞命名为“窝细胞”,实验表明,小鼠大脑“窝细胞”对“窝”的反应,并不依赖于各种“窝”的具体形状、质地、味道等属性,而体现出一种编码“窝”概念的特点。“只要物体能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大小合适的空间,小鼠大脑内的‘窝细胞’就会被激活,小鼠就会把它当作可以睡觉的‘窝’,而不在乎这个‘窝’的一些其它物理属性。”林龙年说。
大脑研究任重道远
从“窝细胞”我们能很容易类比到别的概念,比如当我们认识到骆驼这一生物概念时,尽管当我们看到的实物和概念中有所差别,但我们仍能认出它。林龙年指出,“窝细胞”的编码机制,反映了大脑对日常生活中各类物体形成抽象概念的神经机制。
尽管人们知道了位置细胞、网格细胞甚至“窝细胞”,但它们之间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至今仍不清楚,正如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所说,人脑的细胞数量多达上千亿个,这给予了人类智能的可能,不过当科学家对它们的研究深入到一定程度后,大量新问题又来了。“脑科学是人类需要不断攀登的一座科学高峰。”杨雄里说。阅读原文
来源|文汇报 记者|沈湫莎 编辑|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