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议题,可以说,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近代城市社会与文化剧烈变革的极度关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学的命运与现代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命运一样,在互为哺育中紧密伴随并共同成长。
大都市充满着各种不平衡的张力
现代大都市社会与文化处处充满着各种不平衡的张力,催生各种难以厘清的问题甚至矛盾,犹如现代性本身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一样,这给大都市的社会治理带来了许多挑战。在大都市里,有生存的机会,但也有生存的压力,人们必须要学会独立、自助;在大都市里,人们获得了独处的机会,但却必须同时承受孤独与冷漠;在大都市里,人们有了现代文明创造的一切便利,但所有的设施和服务几乎都是通过金钱与人们发生关系,经济关系会使人们变得富有理性,但也会使人变得更加冷酷无情。当初,那些为了摆脱传统乡村“束缚”而到大都市中寻找“自由”的人们,如今必须学会适应这个“陌生”和“无奈”的社会,学会富有理性地去应对周边发生的各种不合传统思维的社会与文化现象。
因此,现代大都市及其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已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表征人类联系的某种具体形式,城市本身就蕴含着人类社会与文化的种种关联性,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世界的交汇地,也是各种社会与文化现象的演绎场所与流动空间。可以说,现代大都市到处都充满着魅力、迷惑甚至矛盾,或许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和兴趣,更会激发都市管理者的治理思维和智慧。
都市经济奇迹与都市社会文化危机并存
近一二十年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高速转型的大背景下,都市作为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增长机器”,正在迅速地催生中国“都市奇迹”的出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都市进入到了世界500强城市之列。与此同时,大都市社会的不满情绪增加,社会与文化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以当前中国许多城市普遍追求的都市化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都市化就成了现代性张扬的一个极好的展示舞台,在对经济增长和GDP的追逐下,都市化自然充当了发展主义的排头兵,并在人类历史较短的时期内创造了一个个“都市奇迹”,完成了对新社会的改造——把一块块恬静的田园变成拥挤的热土。直到现在,那些没有很好地实现都市化的地区还在后悔当初没有抓住机遇,希望自己能够奋起直追,用都市化来彻底改变自己落后的命运。
都市的经济奇迹与社会文化危机并存的独特现象不仅极大地影响到中国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治理,还将对大都市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态和文化体验带来巨大的挑战。毫无疑问,这种独特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极为重要且亟待探究的理论议题与现实问题,亟须都市社会学者和文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不仅必须时刻保持自身对“现代都市社会与文化”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而且还应当培养一种实践品格,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到大都市的日常生活之中,用“社会学的想象力”直面中国大都市社会与文化的重大议题,参与公共辩论,增进公共理性。
大都市处于现代社会与文化的核心位置
以“现代性”作为问题意识,透过对“大都市社会与文化”的多面向解析,自觉地把“都市研究”的视野与“现代性反思”的论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在跨学科、跨文化的意义上推动以社会与文化为中心的都市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近年来“都市研究”之所以渐成热点,不仅是其顺应了当代社会理论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即企图超越以“现代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分析范畴,寻找研究历史和现实的更具体、更微观同时也更生动的分析单位。更重要的是,“大都市”始终处于“现代社会与文化”的核心位置,是我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与文化变迁轨迹和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也是人、社会、环境多向互动的重要场所。
因此,在现代性反思的视野中,我们不仅需要重新考量中国现代都市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历程、社会动力机制和文化影响力,而且必须把“都市”作为一个整体,放置到与经济环境、人文地理、自然生态和政治格局的复杂关系网络中予以重新定位,通过现代性的反思来促进中国大都市治理社会与文化的实践发展与理论提升,进而培育出一个能够激发更多学科兴趣的大都市治理的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或许,这正是我们今后持续努力的一个共同目标。(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13&ZD043)成果之一)(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23日第696期 编辑|戴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