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平凡的世界无悔的青春”——《平凡的世界》读书分享会上,上海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曹可凡,上海尚世影业总经理陈思劼,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阅文集团知名网络作家府天四位嘉宾以青春与阅读、爱情、奋斗和选择为四个主题与现场读者互动交流了《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及个人经历。青年报资深记者郭颖
青春与阅读
曹可凡:我大学时代听到路遥的名字,是先看了话剧,那时候《人生》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之后又改成了电影,电影的影响也非常绵长,还记得当年很多的景象,之后才知道了路遥。
《平凡的世界》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讲了中国人和土地的那种非常矛盾的心理,他热爱这个土地,但不甘屈服于这个贫瘠的土地。他们热爱这个土地,他们不希望像祖先一样那么的贫穷,依然过着脸朝黄土背负青天的日子。他们表达的和最近在网上非常流行的句子一样:“这个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
陈思劼:每个人的人生只有这么一次机会,但是阅读可以给我们创造无穷无尽的机会。现在大家流行说“平行空间”,我们通过阅读已经可以完成这件事了。
府天:上世纪9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只要拿着一本杂书在看,不管是《平凡的世界》还是武侠小说,都属于杂书,老师一般很反对。我经常发现图书馆很大,有几次就我一个人。一次看到《平凡的世界》,一翻开看到写农村的,我没有在农村待过,没有思想上的共鸣,开始就随便翻翻,之后慢慢看进去了。
青春和爱情
杨扬:那时候的爱情比较强调精神性的东西。现在的书中所表达的爱情和人的欲望比较多,这是一个最大的区别。
曹可凡:有人说过“所有的电影都是男人拍女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爱情”。同样,《平凡的世界》也是这样。小说里面的人物,像少安、少平,都是路遥自己人生经历的文学反射。那代人有那样的情怀,今天因为物质生活的过度提速,我们每个人都跑得非常快,所以物质的东西,大家会讲得比较多。那代人非常简单,现在的人太复杂了。在今天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想念那个简单的过去。当今天的人们看到过去一个纯粹的、简单的人,你会有一种向往。所以,这也是《平凡的世界》今天打动观众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与梦想
曹可凡:大家称上海为“摩都”,摩登的摩。我觉得“摩都”起得非常好,它有一种魔力,给所有人一种成功的可能。人从本质来说是孤独的,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帮你,唯一可以帮你的只有你自己。你要获得前进的动力,你要觉得生活是灿烂的、多彩的、斑斓的,你必须拥有一个非常鸿福的精神状态。
杨扬:我觉得路遥这个人确实不容易。作品里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今天来看可能是我们需要但又很难做到的。我们看路遥作品当中,包括《平凡的世界》,主人翁尽管历经坎坷,但每一个小阶段都在不停地进步。
陈思劼:如果说爱情可以存在于一个纯精神的境界里,那么,即使在文化作品中,梦想都不可能只存在于精神境界之中,一定会和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改变自己周遭的情况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平凡的世界》这部电视剧可以在所有人当中引起很多反响?和这些共通的经历状态有关。如果纯粹是一个农村题材,就没有太多生活的同感。但是有一个奋斗的东西在里面,有一个追求梦想的东西在里面,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自己内心共通的感受。
府天:以前不是说“逃离北上广”吗?现在又是“逃回北上广”。来自外地的人大家再回归本地之后,发现那种生存环境是我们在大城市生活之后无法再融入回去的,所以大家又回来了。不见得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立身之所,但有很大的机会,你可以让自己发挥在小地方无法发挥的光和热。
青春和选择
杨扬:“选择”是上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的词汇,自由即选择,当时我们看路遥的作品就在讨论。路遥的作品《人生》最早是在上海发的,一发之后,大学里面闹翻天了,特别是文科院校。当时我们讨论的就是“选择”问题。
陈思劼:70后的选择没有60后那么有戏剧性。也许有些人很幸运,会面临一些艰难的选择、重大的选择,这叫幸运。因为他有可能可以换来人生际遇重大的、可能性的增加。
来源|青年报 本网编辑|戴勇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