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华东师大学生探究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与困惑

2015年11月06日


  科技创新系于人才,人才勃兴系于教育。如今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困惑究竟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郭海骏及其团队启动了相关研究。

  据了解,为了获知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群体的特征,从而揭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他们对有“中学生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ISEF)的21名上海参赛选手进行了深度访谈。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是世界最高水平青少年科技赛事,六十多年来,包含ISEF在内的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SSP)系列赛中,共走出了7名诺贝尔奖、2名菲尔兹奖获得者,5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30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因此ISEF又有“中学生诺贝尔奖”之称。中国大陆选手自2000年开始参加ISEF,上海选手在ISEF中表现一向非凡:截至2014年,中国大陆选手在ISEF中共获得的258个奖项中,上海选手所获奖项占总数的近三成;中国大陆学生在ISEF上所获得的38个二等奖以上项目,来自上海的项目占了15个席位,有20位上海学生因此得以命名小行星;ISEF组委会还特别设立了上海分赛区。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群体的群体特征,研究团队对上海市3所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见长的高中的107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人格量表测量,这三所学校均设有学科竞赛班或科技竞赛班,2015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这三所学校的选手共获得了一等奖85项,占到了高中组别一等奖总数的33%。

  结果发现:第一,该群体的人格特质特征鲜明,他们极富原创性、亲和力强、富于社会关怀、对于参与科学研究有着极高的热忱,具有成为跨学科拔尖领军人才的潜质。第二,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不利于培育和选拔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一方面分科式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目前的考查模式对科技创新人才而言是相当不利的,他们对沪上某名校的调查发现科技创新人才的日常学业考试成绩要普遍落后于学科奥赛人才,相较于普通学生也不占优势。第三,学校、社会、家庭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中各自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事实上,各类科技竞赛是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展现才华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助力,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抓手,但与国外成熟竞赛模式相比,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在赛事组织、评审等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研究团队发现,2015年,随着高考政策的调整,一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在高考中出现“闪失”,这直接造成了当下高中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和意愿的降低,更加不利于基础教育阶段科技创新素养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第一,要将提升中小学生多元创新能力纳入建设创新型国家整体战略,更加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潜在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后续跟踪。第二,要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核心、以社会为支撑的三位一体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第三、要在教学方法上强化项目引领的方式、在课程开发上注重学科融合,加强对学生多元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四,要出台针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考查办法,将对创新能力的考评作为招生考试的重要依据。第五,要重视科技竞赛在选拔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加强国内青少年科技竞赛的规范化建设,提升赛事的公正性及社会的认可度。

  据悉,该课题第一作者郭海骏本身就是课题所述“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群体的一员,他曾获第6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大赛三等奖;美国专利局商标协会特别奖;第八届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二等奖;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大赛二等奖,清华大学专项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清华大学杯”第七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一等奖;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身处其中,他更加了解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群体的不易,更加了解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素养的重要和目前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他本科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硕士阶段改读教育,就是为了改变中国教育的现实,这个课题可以说就是他这一理想的起步。

阅读原文


作者|王晶晶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中国新闻社|理想的代价: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困惑

新民晚报|中学生科创迷存在“考分”焦虑

东方教育时报|培养科创人才期待合力氛围——华东师大团队发布调查报告揭示青少年科创人才培养背后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