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由民进上海市委、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举行。教育界人士汇聚一堂,聚焦“教育提升城市软实力”这一重大命题,共同探讨上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加快发展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献计献策。

图为论坛现场 闵进摄
城市软实力和教育密不可分。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民进上海市委原副主委胡卫看来,上海教育亮点颇丰。上海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有效增加,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升。同时,上海办学活力不断迸发,使得教育质量一直走在前列,上海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满足了家长对多元化教育选择的需求。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留在上海,为这座具有烟火气的城市“添砖加瓦”。
教育应如何助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胡卫认为,上海教育应该结合城市特色设置坡度与层次,以德育教育为基础,规范个人行为修养,并将其渗透至人文、自然科学课程中。同时,还要加强美育教育,通过艺术熏陶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新力和创造力。“城市软实力,就是要让记忆中、历史中、典籍中、遗存中的上海,穿越时空、活态重现、坚持本来、吸收外来,让这座城市引领风尚。”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提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子女学有所教。在他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一定要伴随着城市化,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认为,当下,学生们应当将学业与未来大学专业、与一生安身立命的职业、与建功立业的事业、与造福人类的事业融会贯通。“让今天的学业超越分数,让未来的专业超越功利,让职业超越牟利,永远因爱而生存,生命力葆有信仰的力量。”
如何提升城市教育能级?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认为,需创造新的教育空间,把都市空间变成教育空间。在他看来,这一空间以终身学习为标志,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因为教育弥漫渗透在社会城市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无数的远方与现场、无数的景物与人物、无数的事务、事情与事件,都与教育有关的空间。”他说,每个人都可以讲述教育故事,要推动更多人讲述好的教育故事,丰实上海教育叙事方式。
“整个城市的精神和品格,是通过我们每个人体现出来的,人人都是软实力。”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看来,教育本身就是软实力,每个市民的素养提升了,城市软实力才能真的提升。他还特别提到,学习力是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软实力,它不仅指学习能力,更是指通过学习后改变自己与城市的力量。“学习力与每个人幸福的能力有关,这也是我们发展城市软实力的一个目标。”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代蕊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提出,教育软实力的提升,关键要体现在教育品质的提升上,尤其要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教育行为上有所优化和转变。“教育不仅仅是帮助个人寻找到美好生活的途径,从城市发展来说,它是最亮丽的底色和最温暖、长情的‘告白’。”民进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黄浦区副区长袁园以奉贤新城为例,说明教育如何赋能城市发展。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吴照、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分别以工作所在学校为例,介绍了学校如何通过自身实践,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阅读原文
记者丨游思静
来源丨联合时报
编辑丨梁欢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