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华每日电讯|理想与现实:指挥还是那根“棒”

2016年11月21日


  家长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如不能将招录制度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优质均衡化工作坚定推进,教育难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现状,就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近年来,在一些一线城市,教育行政部门不断规范民办学校招生政策,大多规定了民办中小学不得以奥数成绩、竞赛、等级考证书为依据选拔、录取学生,严禁学校招生与社会培训机构办班挂钩等行为。但政策的收紧没有阻碍校外培训班的疯狂,处于夹缝中的家长,内心的焦虑也在不断升级。有家长坦言:“在孩子升学问题上,为人父母的都输不起。”
  吴遵民说,在许多新生代父母心中,以追求分数为单一目标的教育理念早已不是明智的选择,但现实的选择却不丰富。他们也想让孩子摆脱以分数定优劣的教育模式,拥有更多学习的快乐和自由,但如何能摆脱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升学模式,又如何摆脱看重优质文凭的社会竞争模式?
  专家说,学校教育时常出现的“吃不饱”现象让一些家长不满,比如,在减负令下,有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消失了,老师在课堂上也跳过了,但最后的考试却仍然会考。如此,家长只能用脚投票,即使知道过度培训会影响孩子学习兴趣,也不愿放弃拿高分的机会。
  “但在培训班里,‘小学生上初中内容、初中生上高中内容’的超前学习、不培养创新思维只记解题捷径的‘套路学习’又能给孩子带来多少好处?”吴遵民说,生长发育规律,是重要的教育规律。违背这一规律的揠苗助长,只是一种充斥着功利主义和虚荣心的成人游戏,损害的是孩子的健康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招考制度改革中增加了一些综合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5%的高校自主招生规模也很难影响全局。今后需加快推行多元评价导向的招考制度改革,推进社会化、标准化考试,推进招考相对分离,大学依法自主招生,进一步淡化“分分计较”,建立全面而专业评价体系,让学生和高校拥有充分的双向选择机会。
  吴遵民说,家长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是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如不能将招录制度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优质均衡化工作坚定推进,教育难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现状,就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但另一方面,任何改革都需要改变人的观念,触动人的利益。许多家长和教师拥戴素质教育,但当改革真正涉及教育模式的转变、教育内涵的调整时,不少人却开始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生怕成为改革牺牲品,便打起了退堂鼓,甚至走向改革的反面。这种“叶公好龙”的心态不利于改革共识的凝聚和改革合力的形成。
  教育改革需要每个人的切实参与和努力,在焦虑之余保持理性,在不如意面前多点宽容,才能走出焦虑,回归从容。


阅读原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