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最为卓越的中国哲学家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哲学家,并非因其国籍、血统或工作地,而是因其哲学工作的性质。”

在2016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会议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教授杨国荣当选院士。在这一成立近80年的哲学学院中,其院士由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杰出哲学家组成,曾任和现任的院士包括阿佩尔、哈贝马斯、今道友信、普特南等著名学者。
今年,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国荣《成己与成物》一书的英译本,收入“世界哲学家”系列。著名汉学家梅勒作序道:“杨国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最为卓越的中国哲学家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哲学家,并非因其国籍、血统或工作地,而是因其哲学工作的性质。”
以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为名的“思勉原创奖”设奖至今共3届,宁缺毋滥仅评出13部文史哲佳作,其中就有杨国荣所著的《道论》。从学习哲学到执教哲学,杨国荣几十年如一日,书写着他在教研方面的“道论”,将“中国原创”的学术基因传给弟子们。
写完一本书,得意之后又觉不满
上世纪70年代,才上初二的杨国荣便迷上了哲学。当年,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是高校本科专业教科书,少年杨国荣却已读得津津有味。1978年,他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毕业,1988年留校任教,1991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杨国荣现任华东师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还是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首位华人主席。
至今,杨国荣在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中国近代哲学、道德哲学、形而上学等领域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多种论著被译为英、韩、德文在国外出版或发表,此外还有两三百篇高质量的中英文论文。“每次写完一本书,除了如释重负,还会有几分得意,”杨国荣说,“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便开始觉得不满意,努力想在下一本书中得以完善。”
同行认为,杨国荣按照以哲学研究与哲学史研究相统一的学术传统,继承金岳霖-冯契学派绵密悠长的逻辑分析方法,中西互参,史思相倚,从最初的王阳明研究,到近期的“具体形上学”开放体系,犹如一名不知疲倦的浪漫骑士,不断开疆辟土,似乎永不止息。

杨国荣
上了20多年的“老课”,还每每细备
在治学不怠的同时诲人不倦,杨国荣与本国学生及多国留学生相与论道,无论在老校区的丽娃河畔还是在新校区的樱桃水边。若无例外,他每一学期都会开设一两门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课程,坚持在教研一线,承担着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原著、中西比较哲学等专业基础课教学重任。师生或研读经典,或讨论业已成形但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历年的课程内容鲜有重复。学生们每隔两三年总能读到先生的新著新理,在研读讨论之际常常生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
“课堂上无论讲什么,一定是我认真思考过的东西。”即便是讲授了20多年的课程,杨国荣在每次课前都依然仔细备课,将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心得和体会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一位哲学系硕士生说:“杨老师有些著作已经写好但还未正式出版,他就会将书中最新的观点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我们特别幸运,能够成为第一批了解他最新思想动态的听众和读者。”
哲学课的思辨性很强,也体现着一种原创精神。每节课,杨国荣都会留出时间课堂讨论,因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来旁听,提问的人也比较多,可他总是一一认真作答。师道传承,他当选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

杨国荣(中)
连看20余万字论文,不放过标点
从构思选题到收集材料、从形成提纲到写作成文,在学生论文指导过程中,杨国荣从不为学生命题,在思路和观点上也不加以限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背景自主选择。不过,另一方面,他对学生的观点及论证、材料运用及考订,乃至语言文字的通顺、标点符号的规范等,都一一指出,层层把关。
有时需要连续在电脑上阅读20多万字的学术论文,这让眼睛近视的杨国荣非常疲劳,但他一丝不苟,从不轻意放过其中暴露出的问题。“有时候,引文的内容比较多、句子比较长,一不留神就把后引号给漏了,或是把引号与逗号、句号之间的位置给混淆了,但杨老师每次都火眼金睛给我指出来”,“对于引文和转引材料,杨老师要求我们至少核对一遍,哪怕再细小的错误,他都认真给我们纠正。”……谈到自己的导师,学生们充满敬仰和叹服。
无论休息日、节假日,还是国内讲学、国外出访,杨国荣都利用所有可能的空余时间来审阅学生论文,熬至深夜更是习以为常。“假如我今晚8时左右给杨老师发电邮,明天上午10时打开邮箱,肯定能收到回复。”一名博士生如是说,“每次看完杨老师的邮件,都觉得是上了一课。”因为,文章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论述更为妥当、如何处理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等等,被逐个列出、详尽说明。
阅读原文
记者|徐瑞哲
来源|上海观察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解放日报|哲学院士将学术基因传给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