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课堂变革:从技术赋能到系统重塑”分论坛7月9日上午举行。会上开启了课堂智能分析平台,并正式成立课堂智能分析实验室联盟。

哈佛大学教授Christopher Dede、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Ryan Baker、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杨晓哲、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长张悦颖、网易有道高级副总裁金磊等7位专家围绕智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作主旨报告。
论坛现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AI+OMO课堂实验学校项目学校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启了课堂智能分析平台( http://lab.aiclassroom.net ),课堂智能分析实验室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旨在通过人工智能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时代契机,与联盟团队共同致力于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学与研究共同体建设,助力课堂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副主任石雨晨副教授发布了由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集体研发的首个基于国际前沿知识和中国课堂丰富实践的课堂智能分析标准及产品。
该产品将人工智能理论技术融入到教育实践之中,体现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相结合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构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高品质课堂评价标准,解决课堂智能评价缺乏指向性的困境;第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规模课堂诊断与评价,破解课堂评价无法规模化的难题;第三,为教师教学提供个性化、针对性、证据化的专业反馈与改进建议,创新人机结合的常态化教研方式。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陈霜叶教授还公布了由华东师大课程所牵头凝聚学界和业界主要共识形成的5条课堂智能分析伦理公约:一、完全基于自愿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对本研究目的、研究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具备知情权,有权对程序提出相关质疑;二、所采集的文本、音频、视频等一系列多模态数据将严格保密,仅用于研究使用。所有数据采用一定的加密和权限手段,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防护,确保不被外泄和窃取;三、本研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暴露姓名和身份,个人与单位信息;四、本研究涉及“声音资料”“图像资料”等会采取特殊的处理和保存措施,进行数据脱敏,确保所使用的数据无法关联到教师与学生真实个人;五、本实验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在学术期刊/书籍上进行发表,涉及到所采集的文本、音频、视频等数据的使用,将在数据脱敏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发表。该公约为审慎地开展课堂分析研究提供了人工智能时代课堂分析的伦理与方法规范的中国方案与倡议。
阅读原文
记者丨傅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