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东湖年画来沪展出
越南年画长啥样?18日,为期近一个月的东湖木版年画展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拉开帷幕。华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认为,越南年画和我国年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我们如今很少见的年画元素或图案能在其中看到。

年画展现场 胡晓芒 摄
越南东湖民间木版年画(下称东湖年画)拥有500年历史,因产于北宁省顺城县东湖村而得名,曾是春节期间越南人民家中的必备物品。东湖年画于2013年被列入越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东川路500号华师大图书馆二楼展厅内,60余幅古朴典雅的东湖年画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观赏。其中不少是耳熟能详的题材,比如“老鼠娶亲”“莲年有余”“西游记”等。中国年画对其影响的印迹显而易见。田兆元举例说,部分东湖年画上保留着汉字,比如“富贵”“福”“寿”等;而在《灶神》中,越南老百姓供奉着一男二女共三位灶神,“中国的年画同样表现灶神,只是一到两位”;《门神》中的天乙在我们的年画中很少见了,“但从他们这可以看到我们过去的痕迹”。他强调,越南东湖年画受我国各分支年画如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等综合影响。
此外,东湖年画也具有越南的民族风韵——色调雅丽,和我国的鲜艳年画形成对比。东湖年画国家级传承人阮有果介绍,年画所用色彩取自于矿植物,“马蓝树叶是绿色与蓝色、矿石成红色、槐花成黄色、扇贝成白色、竹碳制黑色”。年画的印纸叫槠纸,是以鼠皮树为原材料,全手工,共有十几道工序。雕版制作也十分讲究,取材于抗虫咬的柿树,“有些模板已有200多年历史”。
田兆元认为,在对比两国年画异同的同时,对于我国年画的未来保护传承也意义非凡,“独具特色的表达是多么重要”。来自年画世家的阮有果想借此机会向中国“取经”。他透露,东湖村曾有两百多个家庭制作年画,如今却因市场萎缩只剩下两家,代际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双方相信,非遗保护传承的“抱团合作”将事半功倍。
本次展览由华东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与华师大博物馆主办,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与华师大民俗博物馆承办,希望推动“非遗传承”国际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阅读原文
记者|肖茜颖
来源|新民网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中国新闻网|华东师大博物馆举办博物馆日系列活动——越南东湖年画展开幕
央广网|华东师大博物馆越南东湖年画展今天开幕 聚焦“一带一路”中越文化交流
中国科技网|华东师大博物馆举办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新闻晨报|越南东湖风俗画展 呈现民间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