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胡佳蕴,2017届华东师大历史专业本科生,今年23岁;他是她的爷爷,1962届华东师大化学系本科生,今年80岁。在今年刚刚举行的华东师范大学2017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前夕,这个暖暖的“90后” 姑娘做了一件暖暖的事——邀55年前毕业的校友爷爷同框拍摄毕业大片。这一举动被许多人赞为“有爱”。这大概也是今年最暖人心的毕业照了。
回到过去23岁大四姑娘要帮80岁爷爷补拍毕业照
轰轰烈烈经历一场告别时,总想着寻个什么法子赋予其仪式上的纪念。胡佳蕴说,带着爷爷重返母校共拍毕业照,一方面是自己很早有此打算,曾和爷爷奶奶提及过;另一方面,也曾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这么做过。
“我觉得这样做很有意义,爷爷奶奶在我到华东师大开学报到的第一天都陪我来的,和我一起去了寝室,当时院里还有人给我们合影,可惜,我后来并没收到这张合影。想到毕业典礼当天,人实在太多,爷爷已经80岁,天气又热,担心两位老人家身体吃不消,于是,我们的合影提前了几天。”胡佳蕴觉得,不然在毕业典礼那天拍摄应该更有意义,“像是有始有终一个圆,好在,他们也算是见证了我大学的圆满。”
在向爷爷发出邀请的时候,爷爷很开心,觉得挺好,认为这可以留作纪念,他当年毕业的时候,可没有这样穿戴学士服拍照片的仪式。
在胡佳蕴的记忆里,中学的时候,爷爷特地带她看过师大校园。后来,爷爷奶奶在知晓孙女考进华师大了以后,他们专程乘车从浦东前往华师大的闵行校区走走看看。再后来,就是孙女第一天报到,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起送的胡佳蕴。
这次拍摄选择在中北校区,其中有在华东师大“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前的;有在化学馆前的;还有在丽娃河畔长椅上的……
拍摄时,爷爷背对着“化学馆”的楼,指着前面跟她说,那栋是“数学楼”,那栋是“地理楼”。坐在丽娃河畔的长椅上,他又说,那两栋白的高楼是后来新造的,“只觉着自己大概这样带着他重返校园,换身学士服的决定是多么正确而值得。”
爷爷说,看着那些房子亲切!“读书、毕业,或许在他的记忆里就是平淡无奇的;但看着眼前见证岁月的建筑和出走半世,仍能回到母校找寻痕迹的过程,作为校友,他的情感已然深沉。”
“我们当时觉得,55年前的化学馆应该找不到痕迹了,但没想到,过去的化学馆依然存在,尽管现在化学系已搬至闵行校区,但那栋楼现在也还是化学馆,仍旧从事化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学校还专门为此标有标识,墙上的这个细节让爷爷特别的感慨。”
在拍照的时候,这对同穿毕业服的祖孙俩没少赚回头率。其中爷爷的那套,是胡佳蕴向理科生室友借的。小伙伴们都为之点赞和感动,觉得是件特别有意义又暖心的事儿。
佳蕴的妈妈每年会将佳蕴微信上发文印制成微信书,一年一本。对于爷爷奶奶而言,他们现在也很与时俱进(其实是想和孙辈多交流联系,跟上孩子们的步伐),不久前,二老都会用智能手机上微信了,如今,这组照片也都存放在他们的手机里。
追忆往昔 不管毕业后有什么成就都是学校的骄傲
在拍完这组照片之后,胡佳蕴就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了出来,后来还应邀写了一篇微信文章,“算是逼着自己,给自己和给爷爷留点回忆,用以纪念这一次不同寻常的拍摄。”
然而,要落笔前,当胡佳蕴想向爷爷打听55年前华东师大有什么新奇、精彩的故事时,他反反复复说的却只有“平淡”二字,这让孙女差点以为现今80岁的爷爷记忆力正在衰退。不过,和他聊着聊着,他又能清晰说出当年党委书记、校长、系主任、辅导员的名字。
聪敏机灵的胡佳蕴明白,爷爷一直保持谦逊,甚至几番推辞不愿坦陈自己的内心戏,其实,他是觉得自己并未达到值得母校引以为豪的成绩,所以,还是少说些话为好。
事实是,爷爷真的谦虚了。从求新造船厂一份落款日期为1996年5月的泛黄纸张《胡余庆同志业绩材料》里能看到,爷爷不仅多次被厂评为先进,还受过上海市级表彰和电视台的录像新闻报道。
对此,胡佳蕴倒是觉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或有这样的“羞涩”和“不敢当”,但我们都错了。今年的毕业典礼上,陈群校长很肯定地告诉大家:“我们是师大永远的骄傲!”
胡佳蕴将这些记录了下来,发到了朋友圈里。爷爷看到了,又激动地手写了整整一页纸,表达自己的感想。
爷爷年纪上去了,手有点抖,文字书写得不很整齐,但可以辨认出,一来,他一直很感谢华师大的培养,认为华师大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业务水平上的教育都是很成功的,他之后在工作中的攻坚克难,所创造的点滴成绩均离不开华师大的培养。二来,他很感谢大家对他的祝福。
“我们永远是师大的朋友!”爷爷在最后这样书写道。
爷爷的故事
软磨硬泡之下,爷爷才向胡佳蕴娓娓道来——他是1958年浙江省考生,据说选择华东师大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当年是免学费和伙食费的。“我爷爷那一辈人,单纯且知足,觉着有书读,就挺好了。”
有一位外语老师让爷爷念念不忘。“爷爷跟我说,当时他们中学里学的是英语,到了大学却要求大家都学俄语,他没有一点基础,甲、乙、丙三个级别的班级里,他被分进了零基础的丙班。一学期后,外语老师看他学得不错,就希望他升入乙班。爷爷对老师的那份肯定和鼓励甚是感激,但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跟上班级同学的进度仍下不了决心。”
他回忆到,当时那位老师跟他讲:不用担心,两个班级都是我教,你若是有不会的,我会来帮你的。
尽管现在爷爷连俄文字母都记不全了,但每当分享大学故事的时候,他都会讲这一段。他为的是要告诉孙女,为人要努力,即便是“白手起家”。另一方面,他每每听闻孙女“赤足追赶”二外甚至是三外时,就很担心胡佳蕴把英语学习落下,到头来,追得个两头空。
“我明白,他的担忧是源于自己的遗憾,即便那有着时代的烙印。除此之外,我感悟到的是师大的‘师者风范’,可能是很简单的话语,又或是作为老师的日常行为,但它却能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向上的动力。”胡佳蕴说道。
爷爷毕业那会,工作是包分配的,当时放在爷爷面前有几个选择:一是去机械学院做教师;二是去往二军大;三是献身国防,前往439厂(也就是后来的求新造船厂),去那里做化工研究。
“爷爷最后选择了第三个选项,问及原因,说是因为兄弟姐妹都在工厂,希望能将所学赶紧运用到国家的生产和建设中去,所学和工作相配也能得心应手。于是,一次选择,一生结缘,爷爷一直在化工研究的前线干到了退休。”
自己的故事
关于这个姑娘自己,胡佳蕴忽而发现,直到同框毕业照之后才明白,原来,师大真的记载了她和爷爷都拥有过的最为美好的四年。
刚进大学的时候,胡佳蕴被辅导员老师选为班级联络员,之后的班委选举上,又被同学们选为班长。在大学里,她尝试过学校的学生会、社团联、参议会、本科教学学生助理,院里的团委学生会,系里的团学联等多项学生工作。
渐渐地,她意识到,如此“爱好广泛”并不利于自己夯实专业基础。随着人文氛围的熏陶、周围同学的感染,胡佳蕴开始将重心转向学业。
大二下学期,胡佳蕴申请了国家留基委的项目。大三的时候,她公派赴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交流一年。
“还是去学习历史的,但实际上,我利用在海外学习的机会,也修读了语言类的课程,比如德语和拉丁语,算是占据了我一半的课时吧。” 胡佳蕴深感,如果想要继续历史专业进一步的学习,语言基础还是很重要的,同时自己对于语言也确实很感兴趣。
毕业之后的胡佳蕴打算继续出国深造,她觉得趁年轻,还是应该多尝试。尽管你今天所有的兜兜转转可能回过头来还会拾起你现下搁置在一边的东西,但一圈经历之后,自己的想法和心态都是不一样的,那些经历所带来的影响即便一时无法体现,或者让你“获利”,但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会慢慢发挥着它的作用。
至于未来,她的想法是,应该有所考虑,但不能被束缚,毕竟“未来”还未来……
阅读原文
记者|刘昕璐
来源|青年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