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意识形态建设与40年改革开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新时代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如何坚持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此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观点集萃
坚持理论强党 推进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理论强党的重要命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教授认为,理论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理论强党,必须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必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必须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当前,理论强党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的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确保这一思想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关锋教授指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应使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使意识形态工作更为讲理、有理、在理。这里的关键在于,其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始终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其二,介入现实仍然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此过程中,应注意解释性、辩护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多维共在。
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认为,意识形态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意识形态革命是为统治阶级确立一整套国家规范,广义的意识形态革命是为社会革命做出“规则安排”。社会主义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社会革命,包括经济革命、技术革命、政治革命、文化革命、人的革命,等等。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建设不仅仅是完成思想革命任务,而是要为社会革命的各个领域书写“规则”,从而完成整体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进入新时代 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晓强教授认为,坚持文化自信,对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高度重视和建设,就是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南京大学哲学系肖玲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可持续发展、新兴工业化、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新概念的出现,促使形成了新的发展观念。传统发展观导致了自然和人性的双重危机,新发展观旨在向自然和人性的回归。十九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创新,必将超越西方观念及资本主义发展范式。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和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和发展,将逐步推进生态经济观、生态创新观、生态消费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思维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教授从话语体系构建角度,阐述了如何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他认为,在当下,构建中国话语的本质是在中西方动态关系中恢复并强化文化主体意识。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基础出现全新格局,中国已经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奇迹。而这同时也为重新构建中国话语提供了历史机遇。
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阐述了信息文明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信息文明时代是哲学、科学(包括社会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生活等一体化发展的时代。信息文明时代的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意识形态都构成了挑战,需要积极应对。其中,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洞见,在信息文明时代得到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信息文明的发展所凸显的人的信息需要的发展,则进一步展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
用好多种资源 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担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党和国家历来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谋划和推进。如何更好地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新时代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当务之急。为此,要从认同工作定位、强化思想引领、关键时刻发声、严守课堂纪律四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除了课堂教学,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认为,改革开放促进了红色文化场馆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红色文化场馆的资源得到了保护、发掘和利用,所以它的社会利用价值和政治价值进一步显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应大力弘扬和践行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底蕴融入纪念场馆的宣传、教育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导向功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发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挥其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使红色文化始终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丰厚底蕴,使传承红色文化与赓续红色基因的重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阅读原文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