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水样、监测水质、探讨“黄浦江第一湾”的保护与治理……正值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就读于华二宝山实验学校的小扬当了一回“环保小卫士”。“太有意义了!”小扬这样告诉记者。



“环境问题观察”面向中小学生开设周末营
原来,华东师范大学的明星课“环境问题观察”周末营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班,将本科生课程资源拿来与全市共享。小扬和70余位小伙伴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华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室,在紫竹滨江公园动手采集监测黄浦江水样,了解上海水环境现状,为“黄浦江第一湾”的保护与治理“出谋划策”。
“环境问题观察”是门什么课?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有一门本科生课程,被称为最通俗易懂的“入门课”;95%的课程内容都是实践实习,监测、采样、测试全部自己动手;参与讲课的有学校教师、企业负责人、专业讲解员、现场工程师等;课程足迹遍布吴泾镇、苏州河、紫竹园区、崇明东滩……被同学们戏称为“免费的旅游”。

“黄浦江第一湾”
“环境问题观察”自2012年开始建设,目前已有15家实践基地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从上海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雾霾、生活垃圾和固废、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入手,深入一线,通过现场参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前先了解环境问题实际情况。
“我们都喜欢大自然,但不一定喜欢做环保。”课程负责人张勇谈到课程建设的初衷时坦言,希望每一个选择了环境专业的同学能更了解环保这件事情后再做出自己人生的决定。
现在,这门课不仅入选华东师大课程思政改革首批示范课程,更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017年,“环境问题观察”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上传共100个小视频,总长约1500分钟,两年来累计1.5万人选课。面向全市开放的周末研学营也已进行到第四期,为更多对环保事业感兴趣的学生敞开大门。

用心“观察”,与环境问题零距离
山东姑娘段元洁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分到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保无非就是捡垃圾节能减排呗。”起初她这么想。而这门课却让她完全改观。


在新生第一年里,她跟随“环境问题观察”走进吴泾二电厂的“大烟囱”了解火力发电厂的大气污染及脱硫脱硝治理过程;在辰山矿坑花园,见证如何将废弃矿山改造为一个亲水花园景观;在老港垃圾填埋厂,目睹垃圾运输、填埋、焚烧的全过程;在崇明岛东滩鸟类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学习如何保护滩涂和各种野生动植物……

环保治理一线工作人员的现场讲解是课程实地考察的一大特色,把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及具体问题相结合。在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学们遇上“熟人”、环境科学专业2005届毕业生藤吉艳。她不仅讲解了专业的保护区管理知识,也分享了自己研究生毕业后到当时荒无人烟的保护区工作,吃住在简陋房屋,但努力开展生态环境基线调查、与盗猎者做斗争等的艰苦工作故事,传递着专业精神、献身精神和事业精神。
“上海对我来说不再是冷冰冰的国际化都市,而是一个有人情味、有起源、有发展的一步步繁荣的城市。”段元洁说,通过实践她更加切身地认识到身为一个环境人的责任。
“理论知识+认知实践”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环境问题观察》也因此被学生称为“最通俗易懂的环境知识入门课、最深入一线的环境问题观察课、最有益身心的环境健康普及课、最魔都特色的环境创新实习课”。
阅读原文
记者|金寒草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编辑|李梓昕
编审|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