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丨华东师大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成果向世界提供”中国模式“

2019年06月11日


  如何解决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如何改变体育课堂教学上存在的“三无体育课”(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现象?今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 2019 国际体育课程与教学大会”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交流。 



  针对新课标如何落地、核心素养如何培养等亟待回答的问题,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在会议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的首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即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在季浏看来,要想解决“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课程必须关注“运动负荷、体能训练、运动技能”三大关键要素。学生每节课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以上;运动强度140-160次/分钟;运动技能学习以活动和比赛为主,强调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和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每节课应保证20分钟左右。季浏教授领衔的实验证明,当达到这些条件时,可以真正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质量指数(BMI)、心肺功能、速度、柔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灵敏性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美国和英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分别下降了32%和20%。在这样一场慢下来的比赛中,中国在半代人的时间里,青少年的活动水平下降了45%。据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教授介绍,青少年健康体质下降是由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决定的,而这种现象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尤为明显。 



  在这一背景下,汪晓赞带领的研发团队用了五年的时间,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开发了KDL体育与健康课程。KDL 是“Know it、Do it、Love it”的缩写,中文含义为“知之、行之、乐之”。创设应用型和情境化学习环境,构建了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于一体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专家将围绕体育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跨学科视角的健康影响因素,运动促进健康,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等专题展开深入研讨,通过大会主旨报告和专家报告、创新体育教学工作坊、与专家面对面等多样形式,共同探讨新时代国际体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为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助力。 


阅读原文


记者|刘康霞

来源|话匣子

编辑|郑海容

编审|吴潇岚


视频报道:


视频报道:

教视新闻|如何改变“三无体育课”? 华东师大探索“中国模式”



其他媒体阅读:

人民网|学者研究“中国模式”体育课:“不出汗”不行

中国教育报|体育运动如何促进健康?——2019 国际体育课程与教学大会探讨破解青少年体质下降之道

中国新闻网|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破解学生“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难题

新民晚报丨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不喜欢体育课?华师大组织专家破解难题

新闻晨报|华东师大专家推出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文汇报丨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专家:体育课根本不达标!

科学网|华东师大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成果提供“中国模式”

东方网丨喜欢看球打球但讨厌跑800米?体育课的“三无”现象这个“中国模式”能解决

青年报|学生每节课应有10分钟体能练习

第一教育丨对“不出汗”的体育课say no!华东师大推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劳动报|向“不出汗”的体育课说“不”

东方教育时报|不出汗的体育课不是好的体育课.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