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和病毒的斗争,同时也是人类人性挣扎的历程。让人们心力交瘁的不仅仅是应对病毒本身,还有在变化的情境面前如何自处。
这几天,提供心理干预,已被纳入各地防疫工作的议事日程。我们怎么放下焦虑?某种程度上,这需要重启我们的眼睛、嘴巴、耳朵和心灵。

不要让我们的眼睛长时间地阅读大量不确定性的信息,不然人很快会变得悲观、无助、恐惧和困惑,像被卷进了一个漩涡,无力挣脱,但又不知什么时候会被彻底淹没。我们需要注重甄别信息的来源,并留意每天阅读、接触这些信息的时间——只要你在浏览这些信息时内心升起无助感、恐慌感,请停止阅读,把你的视线转移到其它事情上。
不要让我们的嘴巴和耳朵一味交流悲观的、不确定的信息。耸人听闻的信息,往往是以吞噬人们的信心为基础来传播的。如果你和别人的交流让你内心感受到越来越恐惧、悲观和无助,就要警惕了。请记住,你没有义务成为别人负面情绪的接收器,更没有义务成为负面情绪的增强器和放大器。
不要急于在心中寻找替罪羊。在大的灾难面前,个人常体会到无助感和失控感。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为了削弱或摆脱这种感觉,人们常会用愤怒来抗衡。愤怒情绪会让人们有力量感,至少可以暂时摆脱无力的、麻木的状态。但群体的愤怒一旦失控、盲目地指向不恰当的对象,其破坏力也是非常可怕的。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努力建立确定感、信任感和安定感。不论面对多么危言耸听的传言,都相信一个基本点:人类终将战胜病毒。相信制度的力量,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同时,大灾大难会唤醒我们对生命的珍惜和渴望。在风浪面前,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定感。
直面并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回避,不夸大,意识到自己是焦虑的、恐惧的、愤怒的、受挫的,并且试图理解背后的原因——是自己之前不良情绪的叠加,还只是对疫情的反应?不盲目地把所有负面情绪投射到外在的人或事物身上,特别是不要错误地泄愤。坦然内省、正视软弱,需要更大的勇气,却也可能带来更大的力量。
调整自己的计划,坦然接受变化。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如坦然接受,重新计划。并且要做好思想准备:变化有可能多次出现,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受到影响的可能不只是一件事情,而可能是一系列事情。想通了,变化也就不可怕了。
说到底,我们的耳朵、眼睛、嘴巴和心灵,理应属于自己,但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这些感官的使用权很多时候都让渡给了外物——比如工作、比如社交、比如手机……疫情的到来,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决定如何使用这些感官的机会。你想听到怎样的声音?想看到怎样的信息和画面?想说沮丧的、无助的话还是充满力量的话?很多时候,决定权其实在你自己手上。
阅读原文
作者丨严文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