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教授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邀请,参加该台“对话”(Dialogue)节目,就中美70余名学者就中美抗击疫情发表联名信等问题发表看法。

陈弘肯定了联名信的积极意义,联名信认为,新冠疫情不受边境限制。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大流行,因此我们需要跨国界、跨层级的合作。国与国之间应该要努力避免竞争乃至对抗。
近来在华盛顿有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政客和媒体耍弄甩锅中国、指责中国的伎俩,这对于人类最终战胜疫情毫无益处。在全人类正面临着这场公共卫生危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合作、协调,而不应针锋相对展示敌意,打口水仗,那只会加深相互间的不信任,对彼此缺乏信心,这终将会给人类带来末世的结局。
陈弘指出,自从特朗普总统就职以来,中方一直积极地、建设性地与美方进行互动沟通。中美最高领导人不断进行沟通。高层协作必须继续进行,以避免彼此间因缺乏信任而引发的误解和误判。中美两国在部长级也保持着持续的信息共享与沟通,这对于两国维持良性互动和建设性关系极其重要。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看到近期在华盛顿有一些人操弄政治把戏。陈弘认为,正如联名公开信所说的,中美两国需要丢弃政治偏见,为人类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陈弘说:“我希望华盛顿应该尽快回归理性,建设性地对待两国关系”。

就疫情后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陈弘认为,我们需要以更高的警觉,做更多的准备,以防止新冠疫情或其他疫病在将来暴发。此次疫情说明各国对流行疾病的准备很不充分。例如,即使在中国遭受了重大牺牲,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在中国以自己的惨重经验告诫世界各国之后,我们还是很遗憾地看到,一些国家在起先仍然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认为疫情只是在遥远的中国发生,而并未全心全力进行防控。但是全球大流行需要进行全球范围的防控准备,需要全球范围的协同抗疫。
不少人认为疫情会引起全球化的倒退乃至停滞,对此陈弘并不赞同,陈弘认为,正因为疫情的全球性,我们更应该依靠全球协调,通力合作。这场斗争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非某些政客的短期利益。我们着眼的是人类长远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全球的利益与本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加强全球合作,才能打赢这场关系到人类存亡的战斗,并防止疫病在未来再次发生。
对于本次疫情的暴发,中美两国起先都缺乏充分思想准备。陈弘认为,在政府层面和民间层面我们应该加强互信,避免敌意,我们反对华盛顿某些政客采取的公开敌视中国的态度和行为。


本次节目主持人为王冠,参加节目的嘉宾除陈弘外,还有联名公开信的发起人之一,斯坦福大学Matthew Kahrman教授和另一份公开信的发起者,美利坚大学高级核研究中心主任、《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作者Peter Kuznick教授。

阅读原文
来源丨中国国际电视台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