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扶贫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相对物质上的贫困,思想上的贫困以及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一个需要引起更多重视的问题。为此,有必要深化教育精准扶贫,构建起扶智与扶志的长效机制。
“城镇挤、乡村弱”
当前,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1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同时,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向贫困地区及贫困家庭子女招生就业的倾斜计划,并通过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来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努力实现脱贫举措与技能培训精准对接。
但是,面对新的挑战,教育精准扶贫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一些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难以满足基本教学需求,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城镇挤、乡村弱”的现象。
又如,“控辍保学”任务仍然艰巨。有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发展缓慢,长久以来一直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在这样的生产生活环境下,一些人觉得是否受过教育似乎对生存发展没有多大作用,因此对学校教育的内在需求较小、动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匮乏,更是思想上、观念上、价值观上的贫困。如何把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到95%,如何解决学生自愿性失学的问题,是有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再如,教师总量以及教师的流动、选派,对口支援的范围、数量、要求、形式及其成效问题仍需精准把握,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体制机制上,“等、靠、要”等依赖性思想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扶贫观念也尚未实现从“要素驱动、资源驱动”向“内生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
关心学生、关爱教师
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扶贫的根本在于扶人育人。只有更好地关心学生、关爱教师,才能真正推动扶智与扶志长效机制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对于学生群体,应以“控辍保学”为主攻点,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塑造,彻底改变“读书无用”的观点,激发其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也是导致辍学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引导,学习自觉性、进取心较弱,对学校的管理也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还容易形成自卑、叛逆的性格。要特别关注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真正热爱学习、热爱学校。
贫困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首要的是完善保障工作,提升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从教。要通过政策支持给贫困地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的教育视野更加开阔、教学方法得到改进。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各个学校之间往往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办学条件,但办学质量大相径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校长。要注重对校长的关注和培养,可主要聚焦专业素养和管理素养两个方面。专业素养包括教育思想、办学智慧、课程开发、学校文化、人才培养等办学治学理念的修炼,管理素养涉及队伍建设、团队合作、人际氛围、资源利用、应对干扰等领导力和影响力的培养。
校长应立足于本地区特点,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格局。比如,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开展多样化的课程,避免单一化的课程结构设置。同时,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更多的实用性课程,做到所学即用,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需求。
校长还可积极主动地联系社会资源,为教育发展寻找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把增添学校基础设施设备和改善办学基础条件落到实处,持续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基础条件。
总之,要让学生、教师和学校都真正成为受益者,而不是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十四五”时期,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应当继续深入下去,找准薄弱环节加以聚焦,进一步提高扶智与扶志效率,助力相关地区的全面发展。
阅读原文
作者丨张万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