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国际化方面,上海理当走在全国前列;而教育的信息化,上海同样应当做出积极探索。
现在的学生,2000年出生的已上小学4年级,“90后”已成为中学生的主体,其中有一部分已经进入了大学。这一代人出生在信息社会,接触的是高科技产品。我们在从事教育事业、制订教育纲要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这些学生?一切的教育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如何做出正确的改革,制订正确的纲要?
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就是信息化,而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却还落后地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学校里如果要玩高科技,最行的是学生,最差的是老师。现在国家已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育当然也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所以教育信息化应该提到一个重大的战略地位上来看。
信息化时代,“无所不在的学习”必将渗透入整个社会,并且越来越重要。运用无线宽带技术与应用服务——如环境感知与识别定位技术等,学习者可以通过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充分获取学习信息,进行更个人化、情境化、互动化的学习活动。无处不在技术的成熟会改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影响和关系,改变第二课堂的概念和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环境与教学策略经历一场新的变革。
而且教育信息化所能带来的教育变革和发展,远不止以上所举,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紧紧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比尔·盖兹曾经提出:“基于技术的教育”理想,并创立了微软的未来学校。这提醒我们思考在技术发展的今天,究竟能够给教育带来什么。也许技术本身并不能主导这场学习的革命,但真正的智慧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去掌控这种因信息技术而带来的可扩展的智能,使其成为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在我们强调转变经济方式的同时,从时代发展出发,着力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是时候了。(丁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文汇报》 日期:2010年4月11日 版次:6 作者:丁钢
链接:http://pdf.news365.com.cn/whpdf/20100411/WH1004110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