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需不需要感恩?要不要树立“慈善明星”?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慈善理念?日前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21世纪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伦理”研讨会上,来自本市伦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与来自基金会等慈善机构的实务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我国慈善事业遇到的伦理困境展开热烈对话。
以慈善校正市场分配不公
与会者认为,关于慈善伦理讨论的悄然升温,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周中之指出,慈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以慈善等为内容的道德分配,以此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修义表示,慈善作为一种具有经济功能的分配方式,可以弥补政府二次分配的不足,校正市场中的分配不公。此外,它还具有重要的伦理功能,它不是富者对贫者自上而下的俯视式的同情,而是一种对共同体的认同。
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贻庭认为,现代慈善是指基于公民自愿奉献,通过非官方组织以非营利方式、以钱物等手段扶助社会困难人群的公益事业。它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是对困难者的同情和关怀。
上海市社团局基金会管理处处长王正敏认为,慈善事业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慈善可以帮助处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但生活有困难的人们。例如,在上海,人均收入刚刚高于450元的家庭,就不能享受“低保”,但是可能仍然需要帮助。
慈善尴尬源于文化差异
与会者认为,中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慈善有着显著差别。我们遭遇的很多尴尬,例如,慈善需不需要感恩等,很大程度上源自不同文化传统对慈善理解的差异。
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现实却如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指出的,得到资助必须“上台讲几句”表示谢意的做法,让很多受助者害怕受到资助。同济大学教授邵龙宝认为,给捐赠者冠以“大善人”、“首善”等称号,也是不恰当的。
周中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慈善伦理的思想。例如,道家的“功积累德、慈心于物”。儒家主张的“仁爱”思想与西方的慈善观念也是相通的。但是,儒家的“仁爱”坚持的是宗法血缘为基础的慈善,即先“爱亲”再“泛爱众”,这使慈善事业在我国遇到了思想障碍。
朱贻庭认为,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它要求慈善普遍化,而不仅仅是赐予同族同乡。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将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传统慈善转变为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现代慈善。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晓禾提出,我国将父母对子女之爱称作慈,而西方的慈善,通常不用于亲人,是一种普遍行善的同情心。
传统慈善需向现代化转型
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朱贻庭提出,同情相邻、报效桑梓的中式传统慈善,应当实现现代化转型。这包括,在理念上将其提升为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形式上突破狭隘的血缘、族缘、乡缘、地缘的人际关系,形成新的慈善组织形式,使慈善行为扩大至陌生人。
赵修义认为,应当辩证看待我国的民间慈善。在民间,民众之间的互助包含着“济困”等慈善的内涵,对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慈善,不应一概而论地否定。此外,应培育和发展现代民间慈善组织。
周中之指出,应当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以保证慈善机构的行为规范、保证善款被正确和适当地使用等。王正敏表示,作为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机构,近年来,基金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也面临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基金会的管理制度。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解放日报》 日期:2010年12月27日 版次:10 作者:李小佳
网页版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12/27/node_11.htm
PDF版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files/20101227/14555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