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很遗憾,霍懋征老师已经离别人世。
她本来可以成为大学老师,本来有机会到教育部、妇联等部门工作,她却甘愿做一名小学老师。一干就是60年。
她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许这句话很多人都在说,但是,谁能像她一样用60年的时间去兑现——在她60年的执教生涯中,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因为学生犯错而把家长请到学校来;从没有惩罚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可以说,她是一个教育的圣徒。
她对学生的爱的光芒往往让我们忽视了她对教学的重大贡献。56岁的她重返教坛,探索出了语文教学的全新思路,通过大量阅读来提升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其实她在多年前就已经在践行新课改的理念了。而每一次教育改革实验,她都积极参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法。
霍懋征很早就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提出语文教学要“精讲多练”,提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大量阅读,认为只要读的文章多了,学生就能受到更多的教益。“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是她教学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她提出的“五多四好”被人们称为“霍式教学法”,即“多读、多想、多听、多问、多练”、“课前预习好,课上学习好,课后复习好,运用实践好”。她的做法就是精讲多练,合理地组织课文,改“讲读法”为“读讲法”,“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当堂知识当堂巩固,课外时间留给学生玩儿。
退休后的霍懋征仍然没有停下脚步,忙着为青年教师做计划,搞讲座,听课,评课,帮助他们备课,浑身是病的她,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提名理由:这位88岁、从教60年,曾被周恩来称为“国宝”的老教师,是位真正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她在上世纪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是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2010年“为教育而生”的她永远地离开了讲台,但她已成为教育界的符号,写进历史。
他人评价:霍老师有高深的学养,而坚持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为改进小学教学做出了成绩。我不仅对她表示敬佩,并且认为她用事实来证明了我的愿望:在小学阶段打基础的工作十分重要,必须下大功夫用大力气把它做好。——教育家叶圣陶
经典语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育教育,为育而教,不是为教而育。
我的教育方法就是“激励、赏识、参与、期待”,以极大的爱心、耐心、细心、信心、责任心,把孩子教好。
叶澜: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
从最早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学校推行“新基础教育”到如今波及全国300多所中小学,叶澜行走了15年。前后经过5年探索性研究、5年推广性研究,以及正在进行之中的5年成形性研究,叶澜和她的“新基础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这15年,她都在一线。她的同事很难在学校找到叶澜。她都在外面,在基层,在学校,在课堂。只要她不开会,不去上课,或是没有到实验学校,在家里的话,几乎也是全天在研究教育,研究课堂。
在叶澜的话语系统中,“活”、“生命”、“家常饭”、“空气、土壤与水”、“创造”、“生活”会经常出现;在她的衣着中,红色、紫色、绿色会经常出现;在她的信件中,“教育部”、“教育局”、“杂志社”、“学校”会经常出现;在她的周围,教育局长、教研员、政府官员、慕名而来的学生、中小学的教师会经常出现。
在教育界,叶澜不仅因为提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而备受推崇,更因为她还是一位深入教育改革实践的著名专家而引起广泛关注。她的案头总是堆满了“新基础教育”的实验报告和论文草稿。她的著作和论文8次获得一等奖。而迄今为止,作为博导,她还先后带出了4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为了“新基础教育”,她舍弃了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10多年来,她风雨无阻,坚持每周二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实验推广之后,年过花甲的她风尘仆仆奔波在全国各地。
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与中小学师生对话,构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引领着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潮流,并直接催生了我国第一个本土化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她常对小学老师说:“小学老师不小。我们可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可以是对中国贡献巨大力量的一个人物,或者说一个群体。”
提名理由:作为中国教育领域内公认的专家,叶澜教授创立的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365天里,叶澜总是泡在全国各地的课堂里,主持着“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呕心沥血培养学生。她以学者的敏锐和自觉躬身教育改革,就是因为她很早就意识到:走向新世纪的教育必须有超前的意识,必须为未来培育“新人”。
他人评价:叶老师是一个有很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是一种难得的,在教育学研究当中有文化、有担当的人。她做任何事情我们都不断感受到,有一颗中国心在跳动。她有一种始终不渝的梦想,就是为世界教育学改革创造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发出我们中国的声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李政涛教授
经典语录: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与生命价值的体现。
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让孩子们想象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
崔其升:课堂每天都应该是新的
提起中国的课改,崔其升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见过崔其升的人可能都会对他的淳朴印象深刻,他的那种淳朴中带着一股劲——凡是他认准的事情,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他不计较付出。
杜郎口的经验也正是因为他的这股劲而“催其生”的。
10多年前,崔其升发现孩子们在学校里上课不但学习效率很低,而且不快乐,他觉得这样下去对不起孩子。“人家来咱这里总得让人家多学点东西吧,至少也要过得高兴吧!”就是凭借这一简单的愿望,他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其实,他不是不知道,全国的学校,哪怕是一些名校,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可他没有“攀比”别人,就是觉得作为校长就应该有所作为,才对得起学生,这是一个教育人的责任。
于是,他一头扎进课堂里,一年要听1000节课。估计现在中国的中学校长无人能破这个纪录。在成千上万次的听课之后,有了“三三六模式”的诞生——如果说这是老崔的心血凝结而成的,一点都不夸张。
如今的老崔,已然成了“名人”,但是,他没有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2009年,他全年外出讲座100场,一般情况下,他讲完即走,常常是凌晨三四点赶回学校,一个人打开办公室的门,趴在桌子上囫囵着睡一觉,一早就跑进课堂里听课,他给自己的要求依然是,“一年听1000节课”!
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10多年,他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早在3年前,就佩戴上了糖尿泵。为了抑制“糖量”,每次讲座他都要站着讲,为了抑制“糖量”,他几乎不正经吃饭,两根黄瓜、3个西红柿支撑一天。即便迫不得已坐在酒桌上,他也是夹几筷子便匆匆离座。
“每天都是新的。”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锦韬如此评价杜郎口善变求新的课改状态。这也是崔其升对自己和杜郎口的要求。老崔说:“我们的课改要把问题当课题,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提名理由:通过“三三六模式”,他带领教师寻找到了一条“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的传统定式,确立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因而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学生的潜能被无限地释放出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变成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他人评价:写出了20多本书的我至今在学习管理上没有什么建树,而一本书都没有写的崔其升,却创造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奇迹。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
经典语录:
“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把这句话当作我们课堂当中所追崇、所追求、所完成的主线。
在课堂上关注“表现、表演、表达”,这三个“表”就是课堂的评价标准。
教学内容要由唯知识走向生活,突出生活的体验与生命感知。
开放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课堂很关键的一点便是让同学们的心灵得到放飞。
李镇西:在平民教育中守望职业理想
“北有崔其升,南有李镇西”,李镇西作为教育界的传奇人物一直被教育人士所“仰视”。
他是个多产的“教育作家”,《爱心与教育》、《从批判走向建设》、《做最好的老师》等作品一直高居教师用书的榜首。但李镇西却认为自己最好的作品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和上千名合格的中学生。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学生中八成是当地农民和外来工家庭的孩子,这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李镇西要办真正的平民教育。李镇西从教20年来,始终抱着平民教育的梦想不曾放弃。他说:“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平民教育不仅强调让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强调要让老百姓子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均等机会。”在他看来,教育是个公共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也是公共资源,资源应尽可能公共享受,要尽可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
在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目中无“人”的弊端下,李镇西执着地践行民主教育。他认为,民主的教育必须有民主的教师,而要成为民主的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思想尊严,必须树立民主的权威,必须具备民主的要素,必须学会与学生一起成长而不是教学生怎么来成长!
李镇西的教育理想照进了武侯实验中学,“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影响家长”的“新教育实验”在这里深深扎根。返璞归真和与时俱进的“新”种子不断开出鲜活的生命花朵。那是他的骄傲。
李镇西至今在各大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在媒体圈里李镇西有个“快手”的好名声,“晚上7点约的稿子,9点他就写好发来了。”是什么成就了他信手拈来的功力?这来自于他从小坚持的“四个不停”,即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有人说,李镇西最初这“四个不停”,的确算不上大作为、大手笔,人人都会都能,但李镇西就从这普通的、平凡的“四个不停”做起,20年如一日,最终将小事做成了大事,将平凡事做成了非凡事。
提名理由:李镇西的平民教育不仅是关爱农民工子弟的社会命题,更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贡献。也许武侯实验中学并不是最先向“民二代”集中开放的学校,但它撑起了中国平民教育的新高度。
他人评价:李镇西先生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
经典语录:
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师也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
来自民间的
教育英雄还有
很多……
李南沉:书记“砖家”的教育政治
李南沉在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是大名鼎鼎的“课改书记”。作为一位把改革当成“最大政治”的区委书记,李南沉是难得的重视教育的“另类”。他知道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升学率的问题,知道培育一代新人必须要改革,他给自己贴上做好教育改革的支持者和服务者的标签。别人称他专家,他却自嘲这个“专”是砖头的“砖”。然而正是这位“石头专家”,敲开了课改的大门,在全区整体推进教育改革,是真正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典型。
卢志文:做有品质的教育
他以教育家的实验精神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出路,以企业家的睿智经营学校,以仁爱的胸怀和宽容关爱员工。翔宇教育集团在这位总校长的带领下突破了管理体制的僵化束缚,转变教师观念,强化规范办学意识,成为品质教育的代名词。他说今日的课改是为了换取更高的“腾飞”与“腾达”。
赵丰平:为学生搭建舞台的“建筑工人”
他是提出高考是副产品的第一人。他带领昌乐二中实现县中突破,并为高中课改树立了成功样本,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他与团队创立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和学生学习天性受压抑的沉闷氛围,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传授给学生“带得走”的教育。在很多场合,赵丰平常以建筑工人自居,“我只是一个为梦想搭建舞台的人,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为他们搭建的舞台上,人格健全、精神卓越。教学生3年,为学生想30年。”
贾利民:行动至上的课改人
他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他认为传统课堂需要批判,不“破”则不“立”。为了推进课改,他主动立下了“课改不成功就引咎辞职”的军令状。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贾利民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到达安徽铜陵、河北围场、北京昌平等地学习考察。为了节省一个晚上的住宿费用,他们凌晨3点出发赶往200多公里之外的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利用白天时间学习,晚上再赶回学校。去安徽铜陵,因为没有买到座位,又要赶时间,数千公里的路程,他们一路站到了目的地。也正是这一路走来的执著精神,他所在的六道河中学正在演绎一条不断上升的路线图。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教师节到六道河中学听课留下的评价“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算是对他个人和团队最“给力”的定性了。
孩子是处于做梦的年龄,应该让他们做梦,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