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贝文力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中心地铁站发生爆炸,并造成百余人伤亡。曾在中国驻白俄罗斯使馆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贝文力表示很惊讶。他称,白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传统并不支持这样的暴力活动,而从结果来看,这样的袭击恐怕只会增强政府的威信,他认为,袭击者的诉求让人费解。
与总统大选挂钩?
白俄罗斯地铁站爆炸发生后,有不少舆论将此与去年的总统选举挂钩。 2010年12月19日,白俄罗斯举行了自1991年独立以来的第四次总统选举。卢卡申科以接近八成的高票,成功连任总统。但参加此次总统选举的9名反对派候选人指责大选存在舞弊行为,随后在明斯克爆发了数万人的大规模示威活动。
卢卡申科于2011年1月21日在首都明斯克共和国宫,第四次宣誓就任白俄罗斯总统。不过西方国家不承认卢卡申科获胜,认为大选存在“舞弊行为”。欧盟更是提出,要对卢卡申科及其相关官员采取 “禁止入境及冻结其在欧洲的资产”等制裁措施。
爆炸在白俄不常见
不过,贝文力称,他看到这一新闻时,首先感到的是惊讶。他说:“事发的‘十月’地铁站是市中心的市中心,距离总统府和议会大厦都很近,而且事发时正好是下班高峰期,人群密集。这样的爆炸杀伤力很大。但是爆炸袭击在白俄罗斯这样的社会不常见。 ”
贝文力称,白俄罗斯政治文化中的一大特性就是宽容,白俄罗斯也是前苏联所有加盟国独立后最稳定的而一个国家,它的政治文化传统上也比较温和,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或情绪的做法很少见。他说:“白俄罗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对派。所谓反对派,必须对执政者形成政治生活上的牵制,但白俄罗斯没有可以在政治经济上造成分裂对立的派别,所以稳定性很高。 ”
根据贝文力在当地的观察,白俄罗斯的反对派一贯用的做法是通过游行示威等方式表示对抗,发动这种造成人员伤亡的袭击的举动不多见。他还提到,在2008年7月,卢卡申科在明斯克出席一个音乐会时,也发生炸弹爆炸,大约50人受伤。但贝文力称,当时爆炸地点距离人群聚集地区和总统所在地点很远,而且那个炸弹的制作很不专业,很多人把它当成是某些流氓的行为,不带政治因素。
袭击诉求让人费解
对于此次爆炸的凶手和动机,贝文力表示,目前还很难提出确切的说法。但他表示,不管是白俄罗斯国内的反对派还是国外的反卢卡申科势力,如果想通过这种方式打击卢卡申科政府,恐怕得不偿失。
贝文力表示,虽然去年大选后有不少竞争对手称选举存在舞弊现象,但据他在白俄罗斯的观察,卢卡申科在中老年中的支持率很高,所以选举结果有真实成分。他表示:“卢卡申科是个从基层打拼上台的领导人,他很注重和基层民众的交流,三天两头跑到全国各地视察,与老百姓接触。他也很直接,在贪污腐败等问题上也豪不回避。他讲话很很口语化,很有感染力,白俄罗斯民众经常觉得他的讲话酣畅淋漓。所以他的民意支持率很高。”
贝文力称,由于在1994年上台以来,卢卡申科与俄罗斯达成了联盟,而与西方国家背道而驰,因此他一直不太受欧美国家欢迎。他说:“在乌克兰与西方国家越走越近的情况下,白俄罗斯可以称得上是俄罗斯对抗西方的最后屏障。”
但贝文力表示,反对卢卡申科的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年轻学生。他说: “卢卡申科自执政以来,政局都很稳定,但是他的缺点是太过保守,加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白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很困难,最近白俄罗斯还出现了食品短缺问题。因此,一些年轻人希望白俄罗斯人能够进行改革,融入国际社会。但选举结束已经这么长时间,这个时候才来采取这么极端的手段,在我看来可能性不大。”
贝文力称,不管袭击者是国内的反对派还是国外势力,恐怕都达不到打击卢卡申科的目的。首先,这样的暴力活动得不到白俄罗斯民众的支持;其次,卢卡申科政府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很有章法,能为自己加分。他说: “白俄罗斯政府的反应速度很快。爆炸发生后,卢卡申科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做出了非常具体的指示。所以这次爆炸不但没有打击卢卡申科,反而增加了他的威信。因此,我很不理解袭击者的诉求究竟是什么。”
《新闻晚报》 日期:2011年4月12日 版次:A1叠26/27 作者:杨美萍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1-04/12/content_548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