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季来临之际,记者在各大人才市场上看到,仍有不少手拿简历的毕业生在徘徊和犹豫——是舍弃专业先就业还是失业?是留在大城市还是选择去基层?与此同时,有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却没有完成,没有找到合适人选的单位仍然在和高校就业部门联系,希望能有收获。
毕业生薪资期望提高,就业区域相对集中
日前,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在对8000多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调查中发现,专科生期望月薪较上一年提高500元,接近2500元;本科生期望月薪在4500元至5000元;硕士生的期望月薪在6000元至6500元;博士生的期望月薪在9000元至10000元,都比去年有明显上升。
而据最近出炉的“苏州市2011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的月薪要求明显“提档”。从调查数据看,今年有54.7%的学生将试用期后的期望月薪区间定位在1500元至2500元,这其中大多数为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学生,较以往提高了20%至30%左右。
与就业薪资期望提高相对的是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相对集中。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对毕业生择业期望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出发点是发展机会多、生活环境好。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地域是苏南、京津沪和南京等地区,近8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这三类地区就业,珠三角地区的吸引力有所减弱,与选择中西部、苏北和东北地区的比例相同,都只在10%左右。
从这些调查中不难看出,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毕业生对薪资的期待偏高,而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选择区域出现扎堆现象,值得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命题处处长姚春生建议,大学毕业生要认真分析市场情况和自身条件,合理定位,根据现实不断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幸福就业。
用人单位不再“任学历与名校为亲”,要求更具挑战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用人单位渐渐抛弃了“任学历与名校为亲”的用人标准,但他们看似简单的要求,很多毕业生却难以满足。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在选聘中公开表示,他们选拔毕业生的标准有4点:一是学习成绩优秀;二是社会实践丰富;三是最好是学生党员或是学生干部;四是有良好的外语功底,不少岗位要求必须精通两门外语。
联想集团坚持两大标准“选才”:一是对公司核心价值的认同;二是“人岗匹配”,即毕业生能否适应岗位的需求。
而像宝洁、空中客车等知名外企的用人标准大体相似:自豪感,创新,灵活性,高绩效文化(贡献及工作热情)。他们和诺华制药、日本名企SMC等大企业在招聘时都很关注七大核心能力——创新、团队协作、领导艺术、顾客为本、变革发展、沟通技巧、注重实效。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发展联合中心主任吴薇认为,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成绩突出、吃苦拼搏、善于沟通合作、一专多能,但往往就是这些条件,难住了许多在象牙塔内只闷头学习的毕业生。这说明毕业生在“软技能”和综合素质上仍有待提高。
就业期望和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才能实现供需双赢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生刘铮毕业前夕,作为选调生准备到广西乡镇工作,“一名选调生的使命就是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做一颗称职的‘螺丝钉’”。而像刘铮这样敢于下基层,并自觉地把知识、技能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机会在各种压力面前呈现的形式不再单一。刚从招聘市场“厮杀”出重围的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王珊深有感触:“当今大学生就业观念要转变,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家华说,在政府利好政策出台时,高校应契合时机,结合市场需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对社会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创业教育与服务,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中国政法大学负责研究生工作的教师孟广慧认为,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高校应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
针对目前一些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何力克建言:“大学生应主动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自主创业、多渠道择业的新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重事业、轻地域、轻待遇’等正确的择业观,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
《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年6月4日 版次:01 作者: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