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9月11日电(记者罗争光 黄安琪 张梦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到中秋佳节,在竞争激烈、节奏飞快的今天,许多人,尤其是一些在家乡之外打拼的年轻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只能在不同的地方,仰望同一轮明月。
很多网友过起了通过网络记录幸福、寄托祝福的“E中秋”节日。网络论坛和微博上,不少网友通过各种形式互诉“想家的心情”。但他们依然在喟叹:相聚的幸福用网络无法替代,期盼着有更多机会“回到家乡”。
“E中秋”流行,网友互诉“想家的心情”中秋小长假开启,“中秋节”迅速成为新浪微博话题榜的热门词汇。“中国网事”记者发现,网友们通过讲中秋故事、探讨中秋习俗、吟诗作赋、晒中秋节活动等各种方式,共享一场“E中秋”的快乐。不过,和中秋节一起频频出现的另一个词汇,是“想家”。
一项“中秋节在你心目中意味着什么”的投票活动吸引了超过8000名网友参加,6000多人投给了“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智联招聘网站针对职场人士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4881位投票网友中58.1%的人表示中秋节不能回家陪父母。
上海女孩Grace在香港读研究生,回不了家的她只能通过网络视频和父母聊天,她猜想和自己一样“有家不能回”的人应该不在少数;网友“心痛你的眼眸”感叹:“中秋节不回家的人伤不起呀!”来自浙江杭州的唐晓大学毕业以后在上海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虽然上海、杭州近在咫尺,她却已经四年没有回家过中秋。“我爸在开心网上用礼物插件给我送了一个‘月饼’。但他叮嘱说,月饼高油高糖不健康,少吃一点。”唐晓说起来有些心酸。
有不少网友发起了一项“微家书”大赛,用网络抒发思乡之情。“只喝水的兔子”说:“那剪不断的思念和乡愁,包裹在甜甜的月饼中,慢慢地品味,余味悠长”;网友“aidekangyong”感慨道:“因为工作不能陪在父母身边,愿月光带去我对他们的思念,祝父母身体健康,中秋快乐!我爱你们。”社交网站上,一组“温情的家庭照片”被网友大量转贴,图片中有小婴儿蜷缩在母亲的怀抱里、有父子小手牵大手等,洋溢着亲情的温暖。网帖称:“Family就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家就是爸爸妈妈我爱你们。)”2400多人就此发表观点,许多人说:“看完果然更想家了。”回不了家的网友开始相互安慰、互送祝福,一些热心的网友还把DIY月饼教程发到网上,教其他网友自制月饼,既饱口腹之欲,也能解解乡愁。网民“凯西0802”热情地给朋友制作电子贺卡,认为“点开发来的中秋电子贺卡,荷塘、月色、古诗,配上梁祝的古筝琴声,让人赏心悦目!”“同城化”时代缘何有家难回?
如今,交通日益便捷、信息化日益深化,“提速”的社会让整个时代步入“村落化”、“同城化”。与之相对的却是,在中秋节回家守候在父母身边的“候鸟”却越来越少。这让人不禁要问:“同城化”的时代为何依旧有家难回?
为何中秋佳节不能回家陪伴父母?44.4%的被调查网友认为路程遥远、太耗精力。有网友感慨,尽管回家的路已经不断提速,但假期太短、出行人流量大,“幸福变成了折腾,父母都不愿意”。
在上海工作的温州女孩何家婧给“中国网事”记者计算了一下自己回家的成本:“乘高铁要4至5个小时,坐大巴要花费6个小时,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且一个来回至少要500元,时间短,成本高,不划算。”就职于一家外企的高瑞则认为,自己作为职场新人,需要以工作为主,“而且加班可以拿三倍工资,只能等国庆或者春节回家和父母团聚了”。
高瑞表示,自己会利用社交网络给同学和同事送上祝福,“不管是认识的不认识的,回应的不回应的,我都会送上自己真诚的祝福。”但他也认为,“这种网络祝福往往是来自单方面的表达,是一种漂流瓶式的祝福,一种无处安放的祝福。”中秋佳节回不了家,职场人士感受最多的是“无奈”,也有不少人感到“思念”和“愧疚”,甚至有些人表示已经“习惯了不能回家过中秋的现状”。
网络安抚难以代替真情相对尽管网络为众多没能回家的人搭建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但很多网友依然表示还是应该“尽量回家”。网友“沉默殇飞”在微博上说:“中秋节了,尽量回家看看吧。回不去的,往家打个电话,父母在意的不是你带回多少物质,而只是,简单的,那么一声问候……”民俗文化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介绍说,自古以来“游子”与“回家”就是一个让人心酸的话题,“王维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表达了古人在传统佳节不能团圆的遗憾。相比之下,古人只能独自慨叹,现代人则有了更多高科技的辅助,可以通过网络和通讯设备进行交流,应该说是大大增进了人与人交流的方式”。
但田兆元也指出,不管网络多么便利,依然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人是高级、有情感的动物,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直接、也更真诚,更能体会细微的情感。”他认为,即使是因为各种原因回不了家,也不应该宅在家里,面对网络度日,“应该多走出门,和友人相邀相聚,畅谈心胸、对月感怀,也会让人与人之间留住更多真真切切的幸福。”
《新华每日电讯》 日期:2011年9月12日 版次:4 作者:罗争光 黄安琪 张梦洁
链接:http://202.84.17.54/PDF/20110912/0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