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普陀区宜川中学高一(9)班的张培玲同学第一次来到曹杨二中当“临时学生”。坐进位于教学大楼7楼的多功能教室,张培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有了向全区学生开放的‘博雅书院’,我才能到曹杨二中来听名师讲课。”
和小张一样开心的高中学生有30多位,他们分别来自普陀区同济二附中、培佳双语学校等10多所学校。“校际走班”项目启动了,他们得以与曹杨二中高一、高二博雅班的近百位学生“平起平坐”,一起聆听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作的关于“中国问题与我们的抉择”的讲座。
素养提升需创新
“校际走班”在普陀区高中首开纪录,曹杨二中迈出首步,得益于该区正在推行的“中小学创新素养提升实验项目”。出席“校际走班”启动仪式的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说,普陀区确定曹杨二中、晋元高级中学和宜川中学作为区“重点推广区创新实验项目”的实践学校,率先推出创新课程,供全区学生选修共享,从今年秋季新学期起,确定每周五下午,作为区域“校际走班”的共享时间。“博雅书院”正是曹杨二中先期推出的区域共享课程,通过全区相关学校学生报名,最后确定30名学生组成“博雅书院”博雅课程走班,每次跨校学习2个课时。李学红表示,“校际走班”探索“一校资源,全区共享”的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满意,学有所值,学有所获”。
据悉,被列为区域共享课程、实施校际走班的实验项目,都是各校的“拳头”项目。曹杨二中“博雅课程”率先开设后,晋元高级中学将开设“结构设计创新”,宜川中学将推出“智能机器人”和“灵巧机械手”,届时“校际走班”的学生将达到90多人。
“临时学生”颇“正规”
对“走班”来的“临时学生”,曹杨二中并没有“临时”的观念。校长王洋认为,学校依托全国10多所高中名校共同创建的博雅网络书院,在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指导下,将在社会人文领域教育资源共享上进行探索,可为全区有这方面爱好的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博雅课程”班的组成颇具实力。曹杨二中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当起了班主任,常务班主任徐老师虽然年轻,但历史学科专业背景让新生感觉很“给力”。负责教务的易建平老师拿着课程实施方案如数家珍:“这个班将学习国学基础、文史经典、中国历史之河、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等课程,还将进行社会实践。”
昨天来校报到的“临时学生”还填写了《学籍卡》。“为他们发《学生证》、办图书卡,待遇与本校学生相同,还将为他们安排导师。”学校教务人员说。
跨校上课“有想法”
“念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是我心中的梦,这个梦现在通过‘校际走班’实现了。”宜川中学高一(9)班的黄欢禄同学一脸幸福,“我喜欢学历史,尤其是古代史,将来我就想报考大学历史专业,做一个研究者。”
据介绍,“博雅课程”班的不少学生,都是社会、文学、历史的爱好者,偏向文科。宜川中学学生曹瑞芸擅长写作,她觉得这样的跨校上课,可以打开视野,有助于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些学生报班的目的更为直接。同济二附中高一(1)班唐嘉葳同学说:“我觉得自己在文科上有潜力,参加这里的学习,对将来参加高校文科专业的自主招生会有帮助。”
《文汇报》 日期:2011年9月17日 版次:11 作者: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