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青年报》整版:一所大学的声望依赖于学生的成就

2011年09月14日

 

 

 

 

 

 

华师大开学典礼,学子们欢欣鼓舞。  

 

    “请感受大学这份从容的幸福,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请勇敢向你的师长请教,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请珍惜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国境的学习机会,开拓自己的视野。请乐观面对失败和困难,用心走自己的路……”昨天,华东师范大学在两校区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今年,华师大共迎来新生7382名,其中本专科生3611名、硕士研究生3146名、博士研究生625名。

本报记者 刘昕璐
 
 

校长开学典礼三问新生

 

“过去的,无论多么辉煌,都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在新生典礼上“三问”新生,为的是提醒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你们为什么选择了华东师大?”他引用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的话告诫学生,“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关于人类和文化的最高理想”。他鼓励学生:“大学是民族的未来,你们是祖国的未来!”

在谈及“怎样度过在华东师大的岁月”时,俞立中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他强调,这不是推托学校的责任,而是想告诉每一个同学,在同样的条件下,每个人在大学的收获不会是相同的。每年,学校都有近一百位同学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学业,每年,也都有许多同学以自豪的心情走出校门。他希望大家学会选择,规划好自己。

“我为华东师大做些什么?”这是俞立中的“第三问”。今年是华东师大建校60周年,60年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十几万名毕业生,许多人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袖和栋梁。“我们不能以世俗的功名评价大学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所大学的声誉主要依赖她的学生的成就。大学生活是人生中自由度最大、想象空间最丰富、塑造机会最多的一段日子。如何使自己目标更明确、生活更充实、学习更有效。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选择人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你的选择将决定自己的命运,将决定你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未来十年、二十年……六十年华东师大的地位和声誉。”

“把同学们培养成才是华东师大的神圣使命。志存高远,规划人生,是你们不可推脱的责任。”俞立中语重心长地告诫新生们:“请记着一个朴实的真理:时光不会倒流,机会不会重来!”他请学生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感受大学这份从容的幸福,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请勇敢向老师、学长、同学请教,寻求他们的帮助,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请珍惜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甚至跨国境的学习机会,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请乐观面对失败和困难,用心走自己的路,在点滴进步中积累成功。

 

教授寄语养成两种气质

 

哲学系的郁振华教授作为教师代表,也在开学典礼上用一段精彩的演讲欢迎新同学。“我想对同学们说三层意思:一声祝贺、一个提醒、一种描绘。”郁振华开门见山地表示。

祝贺过后,郁振华话锋一转,正色道“当然,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同学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这方面可说的很多很多,在此,我只想从身心工夫这个角度给大家提个醒。”郁振华说,要特别强调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强健体魄的重要性。“‘90后’的同学们,要积极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抗摔打能力,不要动辄郁闷。在最为困厄的岁月里,不降志、不放弃、不言败,这种刚强勇毅的品质,是我们事业否极泰来的保证,年轻的一代应当效法。”

“一种描绘”上,郁振华诗意地从华东师大两个校园的风物景致说起。“中北校区,清丽雅致,令人沉醉;闵行校区,阔大恢宏,促人奋发。两个校园的两种风格,象征着师大人相辅相成的两种气质:一方面,具有良好教养的师大人总是那么文质彬彬,身段优雅;另一方面,这群读书人却志存高远,怀着‘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以超强的意志力从事着前无古人的事业。风格迥异的丽娃河和樱桃河,共同承载着师大人的光荣和梦想。同学们,在今后的几年中,你们将受到这两种气质的熏染。”“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的到来!”很快,开学典礼上师长们的精彩语录一次一次被学生们的微博悄然“直播”了。

 

迎新花絮

 

庆祝校庆氛围浓送新生“全家福”

 

为了迎接校庆60周年,各个学院都推出了不同的校庆套餐,分发校庆月饼、校庆明信片、身着统一院(系)服、手扎蓝丝带,以不同的方式,庆祝即将到来的60周年校庆。对外汉语学院考虑新生报到恰逢中秋,学院为每位新生准备华东师大60周年“中秋校庆月饼”,同时以学生会的名义,组织新老学生开展中秋节联欢晚会,让初次来沪学生感到集体温暖和学院的关怀,而为增强新生对学院的荣誉感,学院还为每位新生免费配发一套学院服。趁着新生家长在校时间,历史系、金统学院等院系也为新生和家长忙着拍摄中秋“全家福”,为新生在学校新建校庆景观留影。

 

编《本科生学习指南》做新生宝典
 
华东师大每个2011级大一新生在报到时,都拿到了一本由教务处专门编制的《本科生学习指南》。记者获悉,《指南》中第一部分的110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副校长陆靖和教务处老师们一起逐条过目和反复斟酌的。同时作为分管本科生教学的副校长,陆靖自己还执笔写下了其中“我校的本科教育培养怎样的学生”、“我校的本科生在学习中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获取教学资源”、“本科生为什么需要参加学术研究活动”等多个问题的解答。
之所以倾注大的力气和感情来编写《指南》,还是希望对新生切实有所帮助。与以往相比,今年这本《指南》少了许多行政化程式化的文风和口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通过视角的转变,从本科新生可能遇到的普遍问题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

在陆靖看来,华东师大要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仅有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们同样应该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本《指南》起的就是这个作用,从学生的视角,告诉他们,学校正为大家创造更开阔的主动学习的空间,学生也应该予以珍惜,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规划设计好自己四年的学习计划,主动开展学习,同时学会承担选择的责任。”

学校希望,新生们能够沉下心来,通读一遍这本小册子,学习上遇到问题后也可在这本小册子中得到一些帮助和指引,那么,编写这本册子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心计划”助困难新生顺利入学

 

   

绿色通道“心计划”助困难新生顺利入学。

  

"亲,新生报到由此进去",“我们是护花护草使者”……一块块迎新招牌,给了新生许多亲切感,有的学长迎新,为了提高往返效率,索性脚蹬滑轮,帮着新生拖拉行李,既快捷又拉风。强大的迎新阵和体贴的服务,成为校园一道闪亮的风景。在昨天的新生开学典礼之前,9月11日,华东师大2011级新生分别在闵行、中山北路两个校区报到注册、办理入学入住各种手续,其中,“绿色通道心计划”助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得到许多困难家庭的广泛认可。

双胞胎兄弟刘维孟和刘维宁今年分别以640和618的高分被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录取。父亲刘飞笑在脸上,却愁在心里。兄弟俩是安徽省阜南县郜台乡刘新庄人,家有六口人,70多岁的爷爷奶奶身体不好,靠低保维持生活,父亲务农,母亲靠柳编挣钱。大学头两年,两人的学费分别是6500和5500元,加上住宿费,不考虑生活费,费用就高达15000元以上。

“一个孩子要上大学已经很困难了,现在还是两个。幸好可以办理贷款,还有入学大礼包拿。”在中山北路校区体育馆内“绿色通道”办理柜台前,爸爸刘飞看着贷款“一条龙”的服务,儿子背上多了一个满载爱心书籍、日用大礼包的双肩书包时,终于稍稍放宽了心。根据对其家庭困难线的认定标准,刘维宁还当场拿到了500元的一笔现金补贴。

华东师大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主任王志介绍说,除了办理入学手续外,为切实解决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经济难题,体现学校的关爱,学校今年实施了“2011绿色通道心计划”——用“爱心”关爱困难新生,让他们到校如到家,感受“家”的温情;用“精心”从“衣、食、住、学、心”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确保资助工作不留死角,同时学校还为困难新生进行资助政策,打消学生心理顾虑,安心入学,“舒心”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

据介绍,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绿色通道除了为困难学生发放爱心生活“大礼包”、临时生活补贴、资助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约谈指导外,还为学生特备准了一个“助学小精灵”U盘。“助学小精灵”内含一组生动形象的资助政策指导幻灯片、一本精选华东师大学生励志成才故事的文集,以及一部名为“勤助欢迎你”的宣传短片。“助学小精灵”外包装上还印有校内免费电脑机房的信息,方便学生使用。此外,学校还根据学生生源地省市,为学生安排邻近地区或相关院系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助学学导”,帮助困难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公共学院大四学生翁琦等,专门就此在统一的小卡片上填写下“助导”的姓名和联系电话,愿随时为新生提供帮助。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新生的资助工作,学校暑期即开通资助热线接待新生资助相关问题的咨询。对于部分学校已经掌握情况的困难学生,学校还主动电话联系学生及家长,宣传助学政策,让学生安心入学。


 

《青年报》    日期:2011年9月14日    作者:刘昕璐

链接: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39287/node39291/userobject7ai28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