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上海12月29日消息(记者庄丽 孟繁荣)由我国著名的工人发明家——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包起帆领衔制定的《ISO18186:2011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日前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投票通过,这是在物流、物联网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专家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也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最终上升为国际标准的成功探索。中国之声记者庄丽独家对话包起帆。
记者:包总,首先恭喜您领衔制定的《ISO18186:2011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投票通过,这对您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包起帆:对我来说,这是个日夜梦想的事情,终于梦想成真!因为这是我们职工的一个技术创新,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的创新成果升华为国际标准,我们来之不易,所以,我非常非常地高兴!这个标准是中国在物流和物联网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人牵头、领衔制定的国际标准,也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为国际标准,走向了世界的舞台,所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记者:从昔日的“抓斗大王”工人发明家走到今天,您认为自己经历过几次重要的转折?分别是什么?
包起帆:实际上我是追随着国家上海港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做抓斗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从人力化到机械化的转变,那时用人力装卸木材,劳动效率低,工人很辛苦,有时还会死人,我们用抓斗取代它,实现了机械化。到了新时代以后,我们港口实现了由机械化向现代化转变的一个步伐,最近20年,我一直在致力于把信息化纳入传统的港口,给物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这次我们电子标签做成功,是我们在这个阶段的一个新成果。
我们这次是以集装箱为追踪目标的一个物联网,大家都知道,现在整个物流成本偏高,国务院已经在发文,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现在做的这个系统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整个物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不透明,因为不透明,所以导致了物流的周期变长,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所以使得物流的成本,比如北京的一批货物要运到美国,本来两个月可以运到,但是,整个过程中间万一发生了问题会延长交货期,所以会把整个工期拉长,两个月有可能拉到三个月,一个月的成本就浪费掉了,由于整个过程不透明,很难追溯到责任,这是现在的一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安全问题,比如一旦出现偷盗事件,不容易找到当事人,不知道偷盗行为发生在哪个环节,不知道丢失行为是发生在港区,还是发生在货车上,还是在船上丢失的,现在我们有了这个系统以后,实际上就会一目了然,一旦发生不安全事件,手机马上报警,可以马上追溯责任者,这是我们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够被国际同行认可的最核心的一个问题。这个成果实际上源于我们十多年前的一个技术革新,当时规模还比较小,局域网还没有和Intel网连接,现在跟Intel网连接以后,使得整个物流从过去的被动告知到了现在的主动感知,是一个重大的变革。
记者: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让您不断保持发明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包起帆:我感觉我们国家目前处于一个创新发展的关键时刻,我觉得我们每一个职工都应该贡献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我们已经做了一段时间制造打工族的角色,但不能永远做制造打工者,将来要成为创新的强国,我的动力就来自于要为这个转变和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做贡献。目前这个国际标准获得通过,只不过是这中间的一项工作而已。
记者:您曾经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水平,到今天进行信息化创新,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怎么克服的?
包起帆:就技术本身而言,RFID技术啊,互联网技术,技术本身不难,我是一方面通过在职的文化课学习,上了一些专升本、上了一些工学硕士的课程,使自己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另外,还通过工作中间,通过展览会、技术座谈会来接触新的事物,使自己学习到新的东西。第三,是向我的同事学习,始终保持对创新的欲望,我觉得非常地重要。
难的是人们对你创新的理解、认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新的项目都一呼百应,很多人是有质疑,会有很多人对你的项目抱有旁观的态度,而要得到大家的理解满难的。我想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我的体会是,一个项目越是难,它以后的价值可能越大,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个事情很好,做成以后可能一般般,这是对项目而言,对国际创新而言。很多好的创新发明,它都有一段沉默期,真正被社会接受,会要有一段时间,就是我们能不能忍得住这段时间,这是关键。
记者:我们知道您多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您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国际多次获奖,而且后来又走上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副总裁的领导岗位,在我们的想象中,您能够走到今天一直应该是如鱼得水,您怎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
包起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它的艰难,鞋子只有穿在脚上面才会知道合适不合适。所以,以为你的创新的路是一帆风顺的,这是幻想!包括我们的电子集装箱标签系统,在开始的时候,包括现在都并不被所有的人所认可,即使你走到国际标准也并不是说别人都认同你,我的工作就难在要继续做工作,就像这次争取国际标准认证,开始只有俄罗斯投了赞成票,其它国家都投了反对票,不和你一起搞,我呢,锲而不舍,把这些老外请到中国来,做工作,做演示,让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认可了,现在国内也是一样道理,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还是要继续推动,只有把它真正地为国家创造价值,创造效益,才是我的目的,做成国际标准不是我的目的,这只不过是我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记者:您从一名普通的装卸工到机械化操作,到成为上岗集团的副总裁,到今天在信息化领域的发明创造,您认为自己现在还是工人发明家吗?怎样定位您更恰当呢?
包起帆:我的定位是在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岗位上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中的一员,由于文化大革命,我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当时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文化水平,我后来的学习都是业余学习,但是我的成长经历可以给很多今天在第一线没有学历,也没有资历,很普通的工人职工一个启示就是:你不要自暴自弃,你只要肯学习,只要肯动脑筋,只要勤奋,同样会有出息,平凡的岗位一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记者:在您看来,目前我国广大的一线工人,如果希望象您一样不断取得职业发展上的突破,对他们个人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包起帆:个人最主要的素质我认为是自己给自己树立信心,没有人看不起你,只有你自己看不起你自己。所以,我认为人的意识的促进,我认为是会改变的。首先要树立信心,第二要努力,要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能使自己进步。即便你只有中专毕业,别人很多是硕士、博士,但你不能以此认为自己以后就没出息了,我只要努力学习,勤奋地工作,这种聪明才智还是会发挥出来。
记者:从您个人的经历看,您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事情能给广大工人以榜样的力量。
包起帆:我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不被周围人理解,因为你要创新,就是对过去老的工艺、老的技术的否定,要否定人家,就会在思想上遇到很多阻力,说服周围的同志,特别是说服自己的领导特别难。只有你的东西搞成了,有实实在在的效益放在那里,我相信还是会得到认可。难是难在起步阶段,我们现在整个社会也在倡导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在这方面,我认为氛围越来越好,但心态现在不如过去那么好,我想通过我的以身说法,给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带来信心,这是我现在最主要的工作。我认为不应该只有一个包起帆,因为对我而言,我已经得过三个国家发明奖,三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国际上也得过很多奖,今天又做成了国际标准,我不是骄傲自满,我希望用我的实际经历来鼓舞现在千千万万在第一线工作的职工,这是我眼前最大的愿望。
记者:听说您今年刚好60岁,刚刚从副总裁的岗位上退下来,您退休后的生活有哪些计划?
包起帆:我刚刚离开我工作了43年的上海港,现在上海市政府邀我做参事,就是帮政府出谋划策,这是我目前生活的一部分,另外,象今天这样的国际标准我还在参与制定,要把我没做完的事情继续做完,我想把自己这些年的创新经验、教训传授给别人,所以,我现在还有比较多的精力到大学里去给学生上课,讲讲自己的经历,这还是能做到的。我相信氛围会越来越好,企业对创新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中国广播网 日期:2011年12月29日 作者:庄丽 孟繁荣
链接:http://www.cnr.cn/newscenter/gnxw/201112/t20111229_5089950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