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文汇报社主办的《上海艺术新人大展》最近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推出后,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社会各方人士不仅对参加本次展览的青年艺术家及其作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如何借助社会力量培养上海新一代艺术新人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为了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反响、观点和建议传达给读者,这里特发表部分专家撰写的短文。
文化传播助推文化新人
魏劭农(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评论家)
上海自开埠以来在中国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并因此而在这个国家中确立起了自己特殊的文化身份与地位。上海成为这个国家新文化新思潮的代名词与风向标,在任何时期,这座城市也从未丧失过这种特征。正是这座城市所积淀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蕴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新人,也正是这一批又一批不断涌现的文化新人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特殊的文化地位和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而在其背后,人们可以看到上海这座城市历来所拥有的强劲的文化传播力,使得这些文化新人得以迅速的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舞台上展露头角。文化传播是造就文化新人的重要助推器,而上海的文化传播界,在发现文化新人和推介文化新人方面,历来具有自己独特的敏感性和传播力,这也正是上海这座城市为什么始终能够造就和吸引集聚文化新人和文化精英的重要原因。
当前正值举国上下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之时,而文化建设较之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和困难的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资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而首先是人的问题。如何造成一大批新时代文化新人是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首要课题,而文化新人的产生,除了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推手,需要有更为有效的传播策略与导向。近年来我们国家文化传播定位导向主要的关注点似乎仍然集中在弘扬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相形之下,在对文化新人的推广与传播方面有些逊色,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传播的战略方面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在继续大力弘扬我们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到对文化新人的发现与传播上去。事实上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正是文化新人的不断涌现。通过对文化新人的推广和传播,让世界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未来中国。
最近由文汇报所推出的《上海艺术新人大展》,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主流媒体的文化传播力正在得到全面的恢复和提升,这个“文化事件”的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推广与传播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上海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如何加强它的文化软实力,通过有效的文化建设使之能够真正与国际上那些一流的文化大都市比肩抗衡,这是一个值得各界广泛关注的城市命题。在全球化经济与区域性经济崛起与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上海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文汇报推出的《上海艺术新人大展》的意义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事件的本身,而留给了我们一个关于文化传播对于一座城市的未来所具有的意义的深刻启示。
艺术需要新意
王远(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副主任、画家)
最近推出的由文汇报社主办的《上海艺术新人大展》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和不少思考。从展览的作者年龄到作品的选拔质量,似乎体现了一种上海活力。从展览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些新意,这种新意可以用智慧来形容,或许这些智慧是一种成熟思考后的结果。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开拓者。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中,艺术家对艺术的拓展努力,往往是一种智力与耐力的赛跑。大多拓展型的艺术家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都具有与常人不一样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基于对新事物的追求,对陌生世界的探寻。
中国观众或许并不完全习惯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理解,但是,艺术的发展往往是从一个习惯的状态转变进入到另一个不习惯的新状态。其中的价值取向也会转变和重新构建。
近来在上海连续展出的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米罗等的艺术展览,其作品也表明了他们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探索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同样是在一个不断的演进过程。在毕加索、米罗刚出生时,上海便出现了海派艺术。海派艺术的出现是基于对中国艺术的一种不断探寻与发展的结果,当然也与过去的艺术理念有不同之处。
虽然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在近三十年比较大,但西方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其变革的关键时期是在毕加索等艺术家的那个年代,显然,中国的艺术发展道路要比西方的演进来得更早。
历史告知我们,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风格与画派的渐进过程。虽然这种演变过程相对缓慢,但北派和南派、元四家、吴派、浙派、四王、扬州八怪、海派等这些命名的表述和艺术作品的风貌也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艺术家带来了与历史相连接的机遇。艺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不管西方的艺术发展到什么地步,我们都应该保持文化的主体性。
从这个角度看,《上海艺术新人大展》的不少参展作品有开拓精神。如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耀的雕塑“城市图形”,一反他固有的创作风格,转而用较几何的手法去表现雕塑与空间的关系。在简单几何图形中营造出复杂的空间形态,其中不乏运用了中国园林艺术手法:漏、透等传统理念,充分体现出了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开拓精神。又如胡炜的国画“镜子”,虽然采用了简洁、视错觉的新理念,但同时又保留了宋元工笔的传统技法。自然的线条勾勒,颇具智慧的布局使画面具有融古通今的视觉新意。
上海需要有新意的艺术作品的出现。一个区域的文化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土壤。我想,任何时期,文化对于上海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果我们能够不拘一格,海派文化会更加释放出其原有的光芒并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
《文汇报》 日期:2012年4月7日 版次:6 作者:魏劭农 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