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闵行报》:城区文化品质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012年05月02日

 


    精彩语录: 
    ■闵行区要有城市感,城市和乡村不一样,就是要有方便感,可以逛街。功能要清晰,这是一个成熟商场的标志。
    ■一个大学,一个文化机构的进驻,它仅仅是一幢楼,还是说它有辐射?在国外,一个大学,或一个大学建筑,它整个影响了周边社区。
    ■品质书店进驻商场,并不是它能赚钱,它是个品牌,连锁开发,它进去后,很多商家就跟着进去了。因为去买书的人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可能一本书也不买,但顺便把购买力带来了。
    ■把闵行的历史梳理一下,一个是历史建筑,一个是人。让居住在闵行的人以它为骄傲,这个骄傲不仅是说他(她)吃喝玩乐很方便,最主要的是,他认为这个地方有历史、有文化,有认同感。 
     
    闵行记忆 》》》 
   乡野和工业化并存

 
    ■许老师,您是研究上海城市文化的著名学者。就您对整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研究看来,能否对闵行区的文化特征加以概括?您认为闵行的文化土壤深厚吗?
    ●我和闵行是有点缘分的,我母亲是闵行人,对我来说老闵行有我童年美好的回忆。我外婆家在老闵行,黄浦江边,外婆家有200多平方米的平房,前面还有很大的院落,院落前面有个菜园,菜园前面有棵很大的树。小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和姐姐回外婆家,从虹口,很遥远地坐车到徐家汇,徐家汇那时是上海市区的边缘,再坐徐闵线到老闵行。这是四五十年前的记忆。那时老闵行对我来说,和城市完全相反,叫乡野。我还记得那时外婆家旁边有个竹篱笆可以挖野菜,再往前走六七分钟,就是闵行老街。
    ■现在闵行老街基本踪影难觅。
    ●都没有了。那个老街虽然不长不大,我记忆中还保持着它原来的风貌:老街旁边是黄浦江,当时江边的居民在那里洗衣服。
    ■你算半个闵行人喽!
    ●我母亲整个家族都在闵行,是当时上海县的原住民。今天我住在闵行,我并不认为我是新闵行人,我和闵行有这么多渊源,我的根在闵行。这差不多是将近半个世纪的故事。闵行我看着她它一步一步过来。到了八十年代,因为要修一条公路,外婆家被拆迁了,闵行老街也渐渐消失。徐家汇,原来的边缘成了上海的中心,闵行也不再是乡野。
    ■乡野的记忆渐渐被城市化取代。
    ●不仅如此。那时闵行有条一号路——江川路,六十年代的上海市区,虽然有民国时期的老建筑,但很多地方都很残破,一号路是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时期以闵行工业区为中心建的新道路,所以到一号路也就意味着去看一种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江川路有“中华香樟一条街”的美誉,代表新中国现代工业文明最高成就的“四大金刚”也在那里。
    ●几个大的工厂。我记忆当中那时候马路很宽敞,旁边有很整齐的店,绿化很好,很整洁。闵行一方面代表着乡野,另一方面代表着现代化、工业、新村。现在你看那条江川路,也被边缘化了……
    ■您曾提到,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财富是历史,最大的包袱也同样来自传统。
    ●老闵行的记忆,乡野气息的逐步丧失,无论对我个人还是闵行,都是不可弥补的遗憾。另一方面也可以说闵行发展了,成为上海市区的一部分,而且是紧挨着城市的。 
     
    提升路径 》》》 
   内涵式品质化发展 


    ■放在上海文化的背景下考察,您认为闵行有没有独特的文化优势资源可挖掘?您在上海好几个区居住过,您觉得,褪去乡野气息的闵行、城市化了的闵行,跟上海其他城区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特征?
    ●空间上说,闵行既在中心又在边缘。历史上它属于城乡交界,后来又属于新兴城区。她过去有些历史传统,也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工业的传统,这是她独特之处,但又不是完全的城市,地位和嘉定、宝山类似,不过今天闵行区域要更大,我也看到她这两年的发展。
    ■您发现她什么样的发展?
    ●过去闵行是外延式的发展,差不多十年,较多的是房地产和仓储,当然也有些工业区。这个发展有极限,受到土地等制约。我发现这两年开始,闵行慢慢向内涵发展转变,开始精致化。闵行不是提出建宜居城区么?叫什么?
    ■闵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智慧闵行,生态闵行,宜居闵行”。
    ●莘庄作为移民社区,比较成功。我记得差不多10年前,王元化先生还在世,有一次,有人陪他来看了一下闵行,他跟我讲,莘庄很好,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老先生平时不大说什么地方好的。可能我部分地受了他的影响,后来我们华师大闵行校区过来,我也定居到“樱园”。
    ■您对自己居住的城区满意么?
    ●闵行从仓储到宜居,是很成功的,但今天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更高,要有品质的生活。我发现这几年闵行区的领导,包括整个氛围,开始更加注重品质。这几年,特别是这一届的区领导,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建设,看到这么多动作,我很高兴,就是不仅宜居,还要提升文化品质。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对闵行来说非常必要。
    ●刚搬到闵行时,曾有点后悔,我们发现闵行虽然空气好,但不适合老人和小孩居住,拿得出手的中小学不多;老人看病希望近,医院不多,这几年很多医院进来了。
    ■品质首先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品质。
    ●过去可以说是滞后的,它当然比远郊区县好些,但要和中心市区比,还有差距。这两年也在改善,这个改善的步伐,实际上期待值更大。
    ■闵行是在不断地城市化。
    ●闵行区要有城市感,城市和乡村不一样,就是要有方便感。南方商城发展很快,吃喝玩乐办公等一条龙,闵行人不要再去徐家汇了!莘庄发展也很快,仲盛广场以前整块地盖完后“晒太阳”,现在周末去停车都困难。
    ■商业集中入驻,使生活越来越方便。
    ●提醒的是,不是商业进来就完了,品质要提升。仲盛整个品质和市区是有距离的,你看它这么多餐饮,真正好的连锁、真正很出名的少,在引进布局上,有些零乱。
    ■您说的“乱”指的是……功能模糊?
    ●对,功能要清晰,这是一个成熟商场的标志。建宜居社区,闵行已具备基本硬件,在管理、素质方面再提升,是发掘内涵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营造氛围 》》》 
   充分发挥高校文化资源 


    ■前辈王元化先生是有非常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他觉得,知识分子要走出书斋,要有社会关怀且非常反感那些只在媒体里活动的“知道分子”——华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去年10月份举办思想节,是不是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在提升城区居民文化素养提高生活品质方面,您有什么好主意么?
    ●现在上海三个文化机构的“巨头”都要迁到闵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已经来了,文新报业集团和世纪出版集团也要来。我就讲一个概念,一个大学,一个文化机构的进驻,它仅仅是一幢楼,还是说它有辐射?在国外,一个大学,或一个大学建筑,它整个影响了周边社区,我觉得现在这点来说还需要打造。
    ■能否提些具体建议?
    ●华师大和交大,来的时间也蛮长了,我很遗憾地发现,它并没有形成大学的氛围,这是不是还有主观努力的空间?你看复旦和同济,同济附近全是建筑师事务所。硅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附近有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学生在那里创业,硅谷发展起来了。交大这么强,华师大也有一部分,所谓的开发能力,有没有可能就在附近开发呢?人不要走远,就在那里开公司。紫竹目前还在筑巢引凤,你说它和交大、华师大有多大勾连?现在还看不出来,这个是需要培育的。
    ■季风书园华师大店开出后,您亲自去做讲座,帮助培育。
    ●复旦附近的书店,虽然这两年也在衰落,但显然,氛围不一样,华师大这里没有拿得出手的书店,季风引进了,但几乎每月都处于亏损状态。周边是否可以打造一些文化的社区、街区?
    ■华师大旁边有条小街。
    ●现在都是最一般的店。区里可以和华师大联手,把它打造成精品。这条街如果有意设计的话,借助以后的华师大二附中等,设计成文化一条街,有一些书店,一些中等品质的餐饮,学生可以在那里消费,也有些文化的趣味小店,慢慢也吸引吴泾镇的白领过来,这是利用大学的优势改善文化。不仅吸引自己人,也吸引外面的人,有可能奉贤的人也开车来享受。
    ■大学和社区融为一体。
    ●甚至我觉得交大、华师大应该向社会开放,你可以晚上关门,白天开放嘛。校园在国外本身就是一个景点。
    ■不光是空间上的开放,还包括图书馆对社区开放?
    ●技术成熟的话也可以,国内已有城市在搞试点。大学服务社会,有时不是有形的,是一个氛围。现在这里还是张白纸,能不能把交大和华师大利用起来,在周边营造书香的感觉,这是个独特的品牌。还有季风书园,华师大、交大这么多的讲座,实际上对市民也是开放的。
    ■你们去年十月份搞的“思想节”,在我个人看来,内容相当精彩,有的讲座尽管阳春白雪,但在高校优质资源向周边社区辐射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媒体可以和华师大、交大对接,讲座微博都发的,通过你们的平台,让市民知道。吃过晚饭,骑个单车就可以过来听。闵行区有关部门可以和大学联合开讲座,这些讲座是开放性的,不是学术性的,既有学术品位又适合市民。一些青年教师也是很不错的,他们也很乐意,完全可以搞科学普及、人文普及,日常生活啊,都可以。
    ■如果联手的话,操作方面有建议么?
    ●定点定时很重要。比如闵行春申文化广场,硬件很好,可以周末白天,强化时间地点,容易形成氛围和品牌。另外,政府不要盲目拍脑袋,急着做计划。比如引进品质小店,要有规划,不是谁想进就进。虹梅路一条街据说餐饮蛮好的。闵行可以抓住几个点,莘庄、七宝、虹桥等。浦江镇有没有一些原始的资源?
    ■黄浦江沿岸闵行段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已逐步建成和规划设计中的有韩湘水博园,可能还要在浦江造一个中华人文艺术博览园,浦江有个召楼古镇,当年浦东农业开发总部所在地。
    ●在我想象中,浦江镇不要开发,保留原生态,至少能否保留几块,这是吸引人的地方。闵行体育公园做得不错,浦江是不是能开发类似资源?现在有车的白领多,到了周末,出去玩,不知道去哪里,你能不能吸引他们?
    ■您有没有印象较深的文化景点?
    ●韩湘水博园,去了几次,蛮喜欢。它在江边,如果有足够的客源,可以做得更精致些,撑把阳伞,喝喝咖啡。     
     
    文化空间 》》》 
   品牌提升商业价值 


    ■作为文化人,您一定十分重视城市的文化空间,你提到在台北,一般的咖啡馆,一杯咖啡的钱不过一顿饭的资费。您认为政府应如何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文化空间需求?您居住在闵行区,平时的文化娱乐大都做些什么?
    ●比如仲盛和南方商城,只有消费,缺少文化。在台湾,诚品书店就进去了,并不是它能赚钱,它是品牌,它进去后,很多商场就跟着进去了。因为去买书的人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今天到诚品,顺便也在旁边买件衣服,可能也就买一两本书,甚至不买,但把购买力带来了。
    ■您对季风书园华师大店的支持力度不小,但它的生存依旧步履维艰,好在近期政府已经出台了对民营书店的扶持政策。
    ●现在季风是上海很好的品牌,老“输血”没用,我来扶持这个品牌,给它免税,免场地费,然后,书店不仅卖书,还要有简餐,喝个咖啡,像现在季风,当然这里层次太低,你在莘庄、南方商城就可能成功。
    ■南方商城和莘庄就不可能给它这么优惠的条件了。
    ●这正是政府需要做的。我们现在缺的是文化,一个商业的开发,不是政府投资。可以向台北文化取取经,台北几个文化保护地,全部开发成咖啡馆:“市长官邸”,原是台北市市长的私家住宅,里面就是咖啡馆简餐;“城市之光”是原所谓的“美国大使馆”,现在是电影主题的咖啡馆,喜欢电影的人可去那里会朋友;还有个“台北故事馆”。所有文化景点,都可以吃简餐、喝咖啡,人们喜欢到那里聚会,觉得这个地方没有商业气息,有文化品位,也不用很豪华。
    台北市政府是通过这种形式保护要保护的地方。这个地方要保护,我容易开设,但我有一个条件,几年批租给你,通过这样开发的一种方式。有很多经验可取,不要关起门来做,要善于吸取人家的经验。 
     
    梳理乡贤 》》》 
   增进城区认同感的途径之一 


    ■您对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颇有研究,闵行区曾是城乡结合部,近现代史上似乎很多知识分子都是乡贤乡绅,这个历史名人在文化的发展中应该如何利用?
    ●我不知道你们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有多少,可以做个统计,“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是历史资源。前两天康有为故居1000万元叫价,我说它是无价的,一个建筑,好,不稀奇,名人住过,就有很大附加值。闵行可以统计下,这个地方有多少文化名人住过,是不是也让它产生文化的附加值?前两天我去祭扫王元化先生的墓,我觉得青浦把福寿园做得很好,这么多文化名人长眠在那里,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景点,不是说闵行要复制这个,这些人本身是一个品牌,一个地方有多好,关键靠人。
    我不得不提起一件事,我母亲家族住在钱家塘,钱家塘有个有名的人物,我们家前辈,叫钱端升,中国政法大学的创办者、首任校长,中国著名的法学家,闵行人,但前几年我妈告诉我,他的老房子全被推倒了。我觉得非常可惜,闵行为什么不那么热爱自己的乡贤呢?这是全国有名的人物。上次钱端升的研究者,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些学者找到这里,没了。不当回事。
    ■挺可惜的。现在当务之急是什么?
    ●做个文化工程,可以把先贤做个画册,然后弄个课题,华东师大文科强嘛,让老师和学生来做研究,历代乡贤。知识分子也好,政界的也好。闵行的历史文化名人,区档案馆可以做常规展,也可以外面做个像旅游景点一样。
    ■梳理一下自己的历史。
    ●把自己的历史梳理一下,一个是历史建筑,一个是人,先把这些人划定下来,全国性的人物,故居不必设,管理成本高,但不要拆,有人住也好,办公也可以,像市区一样,这是谁谁故居,让居住在闵行的人以它为骄傲,这个骄傲不仅是说他吃喝玩乐很方便,最主要的是,他对这个地方有认同感,有历史、有文化、有认同感。
    ■现在城市急速化发展,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闵行可以先把已有历史文化遗产清点一下。如闵行区文物保护,哪些是不可移动的,即使没有列为市级资格,但区里也要保护的;闵行有没有历史的品牌,哪怕是一个小吃也把它肯定下来,这是无形遗产;闵行有哪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名人?发展往内涵方向,品质方面。     
     
    文化项目 》》》 
   最终是眼光的问题 


    ■闵行区在“十二五”期间会有一些重大文化项目落成或推进,如闵行文化公园内建造闵行博物馆等,在七宝生态商务区拟引进思远上海影视谷、赖声川戏剧中心。
    ●我当然很高兴引进,有成功也有失败。做旅游可以学学浙江人,乌镇的西栅做得多好,订个房间多难,尤其周末,房价贵,但就有人去,因为它有品质,店不乱开,一定是有品位店。现在人消费能力强,你要做得独一无二。浦江的古镇,我不知道有多大底蕴,有没有可能耐下心来好好开发几年,把居民迁走或怎么样,利用古镇资源,搞个周末的度假休闲区,当然也可以请阮仪三做个顾问。
    前些天我去西溪湿地,以蒋村为中心,打造休闲区,它叫“慢生活区”,让你在里面发呆、休闲、做懒人——有个酒吧就叫“懒懒酒吧”。晚上人非常多,旁边是湿地,当然这是它独一无二的资源,但首先有这种概念。黄浦江边是否可以打造这样一个概念,有水则灵嘛,首先要有理念。
    ■全市来看,黄浦江流经闵行的岸线最长,27.8公里。
    ●是否弄些游船,慢悠悠地往上游走,做足水文章。让闵行变得真正生态起来,这不是一个概念。
    ■是老百姓每一天的生活。
    ●最近中国美院王澍拿了2012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兹建筑奖),“南宋御街”,一条古街,既可消费,又能参观,做得非常艺术。现在闵行体量很大,对区政府来说,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眼光的问题,能不能请一流的建筑师,做出特色?真正做起来,不是某一部门的事,需要闵行区委区政府专门有一个文化发展的机制,借助大学、报社的资源,充分让两校两报发挥作用。



《闵行报》       日期:2012年4月6日         版次:6、7版         作者:崔松鸽

链接:http://zt1.shmh.gov.cn/mhbs_new/20120406/mhbdzb/node_4119.htm  

      http://zt1.shmh.gov.cn/mhbs_new/20120406/mhbdzb/node_4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