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12日,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2年会在广州中山大学怀士堂举办,与会嘉宾认真审视那些障碍中国教育前进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各界一起合力,探寻中国教育前行之道。如下是搜狐财经在现场的报道:
丁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有人类以来就有教育。人类关于教育思想的思考有几千年了,但是把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来发展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关于教育的理论、学说、思想、观点应该是大大丰富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百多年的积累已经超过了前面几前年的积累。
但是我们想反问的是,经过一百年的教育研究,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是不是更清楚了,我们的教育实践是不是改进了,人们对教育是不是更满意了。我想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是多种多样的、有争议的,可能有人乐观,有的人悲观。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不能否定教育理论的进步和教育理论的架设。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实践需要各种理论著作、课题、论文、调查报告,理论深化也需要各种复杂的概念、逻辑、图表、模型。我现在发现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中间,人们一直在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人们对常识性的错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所以这些常识错误危害极大,影响深远。我非常有感触,可能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深奥的理论,而是教育常识。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中和教育实践工作中可能都需要停下来反思、梳理一下基本的教育常识,少犯错误,少犯长时间的错误。
一些教育的常识性错误。在基础教育里,第一,比如说我们讲教育对象是人,学生是人,这是一个常识,但我们常常不把学生当“人”看,而把学生当一个工具看。而人是各不相同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都不是因材施教,都是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真的要做到因材施教非常非常困难。第二,我们说教师是主导者,应该发挥教育的作用,现在通常是政府、局长、校长来决定教育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这才出现了教育行政化,才出现了教师普遍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工作的乐趣,导致现在的教师普遍出现教学懈怠。第三,学校只是教育场所之一,家庭、社会都应该是共同的教育场所。家长、企业、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各种社会活动都应该是重要教育力量和教育形式,但现在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搞技术制,把学校圈在学校里,然后把学校变成唯一的教育场所,学校占据了学生的所有时间和精力,教师变成了唯一的教学者。现实很多问题都是学校致命的致富造成的。第四,我们说教材只是教学内容之一,教材是精心挑选的、系统组织的学术内容,当然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除了教材我们似乎对真实的社区生活、对社会实践、对科学实验、对各种审美体验都熟视无睹,都很难真正从这个方面对人的成长和学习意义。第五,我们说教育目标是培养人,这也应该是常识,但作为人最重要、最基本的应该是做人的基本知识、能力、品格,而不是书本知识,但是我们忘记了工作能力、社会交往、娱乐休闲、体育锻炼、医疗卫生、政治参与等等其他众多的目标。我们现在的孩子如果有一餐饭没有为他做好饭菜,他们是不会做菜的。现在考试成为了唯一的手段,分数成了唯一的目标。
高等教育阶段也有很多类似的常识性问题,第一,教授是要教书的,但是我们的教授基本不上课,一门心思都在搞科研。第二,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我们的大学生现在真正读书的越来越少,大部分在搞社会活动、在搞实习。第三,教学需要师生互动,但是我们的老师现在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理睬老师,我们的大学城,老师住在城里,大学城以后就变成了空城,师生基本上课内课外都形如陌人。第四,教师是需要培养的,但我们的大学教师基本上不需要接受任何教师教育的培养,博士回来以后就上课,而且我们博士是专才,可是他要承担四五门本科教学的时候,根本没有人训练他。第五,教育不只是为了知识,但是到大学阶段,我们考试仍然是教师的唯一法宝,GDA生产是学生最重要的目标,学生仍然在分分必究。再比如说校长可以什么都管,就是不管教学。大学校长的选拔要看学术,需要是院士,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不是凭教学,而是凭科研。大学需要行政级别,招生只看分数等等等等。
常识性的错误很多,概况起来可能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真的不是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不把教师当作真正的人,或者我们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真正的人才,而是其他目标,比如说政治工具、经济工具或者其他的。由于这样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我们的教育经常在伤害学生,伤害学生的身体、心灵、伤害学生的创新性。我们的教育领域是老百姓抱怨最多的,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教育,反思国家在教育的基本层面上。
美国有很多大学是我们的楷模,在美国联盟大学我做过一个分析,他们20以下的小班达到67%,50人以上的班级不超过3%,因为他们知道在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学生参与,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教师灌输,他们认为课堂上是今天的大师和明天的大师的思想激励。第二方面,美国大学有退休制度,教授无论年龄大小每星期都要上两节课。如果教授实在体力受不了,上不了这门课,就只能退休了,所以也就只能进行小班教学。第三,美国博士需要上很多课,当助教,拿到老师补贴以后,需要给本科生、研究生提供辅导,他就在当助教的过程中提高了作为教师的能力。
我们做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改革,我就建议学校里的教学需要师生互动这样一个常识。我在北京师范学院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条,每一个老师通过一个学期上课以后,必须认识每一个同学,为此,我就让我们的教务老师把每个同学的照片做成PPT,发给老师,老师拿着照片对着学生看,一个学期下来再笨的老师也能够把所有同学记下来。老师能够认识学生以后,整个课堂氛围完全改观,学生不会拿着笔记本上网、聊天或者缺课。第二条,老师们在一个学期之内至少和每个同学单独交流一次,不管交流什么内容,不管交流时间长短,必须交流一次。学生开始不来,后来要求学生必须有这个义务,后来我们发现通过师生的交流,很多问题都在交流中得到了解决和沟通。我也经常反思,某一个老师的谈话可能对我们受益终生。最近国家颁布了一个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三条意见,简称“三条”,在这里我想形成一个非常具体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工作建议,叫做2+1+0,每个教授每个星期上2门课,1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学期谈一次话,0就是没有一个学生老师不认识的。这样我们的教育质量能大大提高。什么时候我们的小班达到50人以下,我们才能够提世界一流。
一个好的教师和一个好的教育家不需要很深奥的教育知识,但需要教育常识。我希望大家多反思一些教育常识。我们多问教育常识,可能就少犯常识性的错误。
搜狐网 日期:2012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