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全球教师发展学院(东南亚学院)主办的“马来西亚砂拉越华文独立中学校长(高级管理者)领导力提升研习班”结业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王素斌、教师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赵健、副院长魏非,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砂拉越地区全部14所华文独立中学的校长及管理人员共同出席并见证本次研习成果。

“马来西亚砂拉越华文独立中学校长(高级管理者)领导力提升研习班”结业仪式举行
结业仪式在研讨交流中拉开帷幕。主持人魏非回顾了为期一周的研修历程。本期研修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中学校长领导力提升”为主题,通过专题讲座、名校观摩、跟岗实践、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为校长们构建了体系化、沉浸式的学习场域。
在专题讲座环节,来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多位专家,围绕“智能时代的学校治理”“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讲解,系统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对校长角色的新要求。研修内容将人文精神、课程思维与技术赋能深度融合,为校长提供了从理念更新到实践落地的完整行动指引。

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魏非作“GenAI赋能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专题讲座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崔丽娟教授作“学校团队管理与激励”专题讲座

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作“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校长领导力建设”专题讲座

上海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作“AI时代如何做好教研工作”专题讲座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作“AI+教研与深化课程改革”专题讲座
项目注重理论传授与实践赋能相结合,构建了“理念引领——工具支撑——场景应用”的贯通式赋能路径,有效强化了学习成果的实践转化效能。通过引入“证据驱动决策、数据赋能教学、人机协同育人”的未来教育新范式,有力推动了参训校长从依赖经验的传统管理者,向善用数据的现代教育治理者转变。
在名校观摩与跟岗实践环节,校长们深入上海市两所知名中学的课堂与校园,切身感受中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活力与创新实践,尤其是在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与学校特色发展方面深受启发。


华东师大二附中闵行紫竹分校观摩及跟岗实践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现场观摩
在交流环节中,多位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校长分享了他们的学习体会和对未来的期待。他们表示,此次研习内容系统、形式多样,既拓宽了视野,也激发了对人工智能赋能学校管理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考。专题讲座与实地观摩相结合,使先进教育理念具象化、可操作,为返校后推动教学变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一节融合生命伦理的生物课,生动呈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为优化理科教学带来深刻启示。校长们还特别关注中国在平衡考试压力与素养培育方面的实践探索,希望未来能接触到更多不同层次中学的办学案例、班级管理方案和STEM教育落地策略等,以应对师资水平不均、学生差异大等现实挑战。同时,他们期待借助虚拟教研室、短视频课程等线上平台,扩大资源覆盖,让马来西亚更多教师持续受益。
赵健、魏非在回应中表示,学院将充分吸纳各方建议,推动后续合作更加“本地化、场景化、系统化”。未来,学院将依托线上线下融合机制,拓展师资培训、课程共建与教研协同等多维合作,持续助力东南亚华文教育提质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将免费向砂拉越华文独中开放“小花狮”作文智能批改系统,并结合当地教学实际推进系统本土化试用与改进,以人工智能赋能华文教学创新,切实助力教师减负、学生提效。

“小花狮”作文智能批改系统在砂拉越启用工作交流会
王素斌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各位校长在研习期间展现出的积极参与精神和深入思考能力。他指出,此次研修班的顺利实施,植根于华东师范大学与砂拉越华文教育界日益深厚的合作关系。他强调,本次校长研习班的举办,标志着双方的教育合作实现了从教师培训到校长发展、从单项交流到系统共建的重要升级,展现了合作关系的持续深化与拓展。
结业仪式上,在全球教师发展学院(东南亚学院)的推动与见证下,华东师大二附中闵行紫竹分校与马来西亚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在本次研习班期间,正式确立为友好学校。两校代表共同出席授牌仪式,接过象征合作与情谊的结对校牌,标志着双方伙伴关系的正式建立。此次合作不仅是中马教育交流深化的具体体现,也为两地学校在师资培养、课程共建、教学研究等领域的系统性协作奠定坚实基础。

华东师大二附中闵行紫竹分校与马来西亚古晋中华第一中学正式确立为友好学校
作为全球教师发展学院(东南亚学院)筹建期间启动的首个来华研修项目,本期研习班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也标志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迈入了系统化、机制化发展的新阶段。教师发展学院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通过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研究合作等多元化路径,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文明互鉴贡献更大力量。

研习班结业仪式合影
图文、来源|教师发展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编辑|张新烨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