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拥抱年轻人、成就年轻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这个响亮的“金句”振奋人心,给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注入强劲的青春活力。未来上海城市发展必将为更多有志青年提供成长机会。 “希望之城”为更多年轻人实现理想提供舞台。上海是适合年轻人打拼追梦的大都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璀璨发展打上了无数年轻人奋斗的烙印。年轻人有梦想,有理想,有朝气,敢冒险,勇拼...
2022-07-082022年上海秋季高考今天上午开考,5万名考生参加考试。随着首场语文考试的结束,今年的作文题目也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今年作文题目为: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文汇报记者第一时间邀请部分专家对今年的作文题进行点评。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既让学生们反思...
2022-07-08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为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活力,上海近年接连推出“科创人才20条”“科创人才30条”等人才政策,大力支持并重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强集成电路领域科创人才集聚对上海推动集成电路领域自主创新与规模发展,提升先导性产业核心竞争力,夯实持续创新发展基础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上海集成电路领域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提出“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驱动模式,...
2022-07-07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在首场语文考试后发布作文题: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新民晚报记者邀请两位专家对此点评。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胡晓明: 今年的作文题出得好,看似平淡,却山高水长。延续了前两届的思辨性以及二元式的选项。但今年有一个难点,就是有一选题上面的不平衡。“使人感到担忧”,比...
2022-07-07近年来,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围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的学术与实践创新;在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单位之一的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学者利用多学科交叉手段,聚焦人类起源等考古学重大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
2022-07-07暑假来临。对每一位高三毕业生来说,无论高考结果如何,他们都将进入人生的新阶段。很多人眼中,高三结束后的暑假是人生中最轻松的长假。但是,每年暑假有不少人来咨询,暑假到底应该做点啥,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涯做点准备? 作为一名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师,在笔者看来,除了适当的放松调节自我,准大学生们不妨趁着高考后的自由时间和轻松心情,多读读经典,既给自己充电,也有助于更好地迎接大学新生活。 经典阅读课“摸...
2022-07-07吕思勉先生并不以诗名为后世所称,不过其在晚年自述中曾回忆过一生的文学爱好:“予于文学,天分颇佳。生平并无师承,皆读书而自之。文初宗桐城,后颇思突破之,专学先秦两汉,所作亦能偶至其境。少好宋诗,中年后亦好唐诗,但无功力,下笔仍是宋人境界耳。词所造甚浅,亦宗常州而薄浙派。要之,予可谓古典文学之正统派。予于文学,未尝用功,然嗜好颇笃。”(吕思勉:《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在《吕思勉全集》最后一...
2022-07-07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吹响了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号角,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在经济发展上,提出了“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的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关键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又是构筑上海雄厚物质基础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经济增...
2022-07-06策论·“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系列评论之一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并部署了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化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等具体举措。从本期开始,我们约请专家,就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
2022-07-06【一线讲述】 多年站在思政课讲台,我时常反思:我们的课程究竟适不适应变化的时代,适不适应现在的孩子,是不是能满足他们好奇眼神背后的求知欲?主课堂上我们围绕教材,讲好中国故事。但成长于信息时代的“00后”,他们能从网络找到更多的事例、更多的数据。思政课教师存在的意义何在?我想,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将中国当下最真实的情况还原给他们,把思政课上在祖国大地上,在行走中“生成”课堂,让同学们感悟真理的力量...
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