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作为中国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把握集成电路领域人才资源特征,理清集成电路领域科创人才供需现状,对于促进集成电路领域突破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探讨上海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现状,分析上海集成电路领域人才需求的行业分布特征、产业链环节特征、岗位学历特征、经验需要特征等,对上海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人才之“渴”进行探索分析。 一、上海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现状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经济发展以及最深刻的社会变迁,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其中重要的变化之一,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在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要顺应时代要求,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我们
凭一只手写代码,他带队在全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赛事活动中勇夺冠军。遭遇“史上最难毕业季”,他在“内卷”严重的互联网行业脱颖而出,成功应聘心仪岗位。 他叫黄超,是华东师大软件工程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是辅导员眼中的“六边形战士”,也是对生活不甘示弱的“自强之星”。 从不觉得与其他同学有何不同 6岁那年的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黄超的生活。因在父母务工的工厂不小心触碰了
6岁因意外失去右臂,他却凭借超强的毅力和优秀的成绩考上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研究生。凭一只手写代码,他带队在全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赛事活动中勇夺冠军。求职季,他凭借超强实力收获多家企业录取通知,成功应聘心仪岗位。他叫黄超,是华东师大2022届硕士毕业生。他不仅是辅导员眼中的“六边形战士”,也是同学眼中对生活不甘示弱的“自强之星”。 “从来不觉得自己与其他同学有任何
700多年前,黄道婆将海南黎族的纺织技艺带回上海,在松江府乌泥泾一带传授技艺,造就了松江府“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地位。6月28日,“锦绣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在海南海口会展工厂开幕,华东师范大学代表上海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参与了展览,将黄道婆手中延续下来的珍贵手工技艺又带回了海南。 活动现场 此次展览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指导,海南省旅游和文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我们身处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理应更加自觉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人民城市典范,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它有五个前置词,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对应的是建设“五大文明”,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以富有感染力的话语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彩故事,以富有号召力的话语叙事擘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振奋人心。中国共产党拥有丰富的执政兴国经验,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用中国话语凝练中国共产党执政叙事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增强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丰富的聚酯塑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与包装行业,为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每年约有千万吨的废弃PET排入海洋,水体以及海洋生物的健康受到微塑料的严重威胁。为解决白色塑料污染问题,实现废旧塑料的回收与再利用,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赵晨及其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于6月10日发表
浮游植物有“海洋牧草”之称,海洋中浮游植物春季的生长规模决定了渔获物的多少。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东艳研究团队发现,海洋锋面、湍动能与大气强迫共同影响浮游植物春季生长高峰的暴发时间与规模,并由此提出预测机制。 “具体来看,海洋锋面松弛得越早且持续时间越长,湍动能越低,越有利于营造适合的光照与营养盐环境,促进浮游植物快速生长。”刘东艳介绍,团队通过分析黄海2003年至
这个毕业季,对2022届的沪上高校毕业生们注定特别。眼见着学生即将踏上社会,师长们也纷纷送上殷殷嘱托。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系主任梁志教授以“历史带给我们什么”为题,通过腾讯会议APP为历史学系2022届毕业生党员讲了一堂离校党课。演讲中,他带着同学们跳出当下看了几个问题。如今的节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占据怎样的坐标?个人与社会组织乃至工作团队组织,应该呈现怎样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怎样一步步诞生、形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又怎样塑造上海的城市精神气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瑊等多位沪上党史专家,在不久前举行的2022“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上
数字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长什么样?基础教育学又将如何发展? 6月26日,“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与基础教育学建设”研讨会在云端举办,专家们齐聚线上,分享观点。 此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教育学会共同学术指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发展学院)共同主办,全国多家教育科研机构、学术刊物及国家社会
随着多省高考成绩陆续揭榜,考生们即将进入最关键的报考志愿阶段。在此期间,高校招生正如火如荼同步进行。为吸引考生,全国多所高校推出“花式”宣传片,其中既有令Z世代代入感满满的微电影,也有富含科技感、艺术感的创意拍摄手段,在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多分钟的影片中,讲述一所大学的文脉和精神内核。网友不禁感慨:“为了招生,大学也是蛮拼的!” 在专家看来,从注重大场面的宏大叙事到关注Z世代学子的内心世界
在短篇小说《镜子》中,科幻作家刘慈欣勾勒出一个可以凭借“超弦计算机”来模拟宇宙创生及演化的全新时代。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时代,人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甚至“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被推演出来并透明地呈现。 小说的结尾,技术人员终于完成了对未来的递归运算。只是,他在镜像中看到了遥远文明的消亡……于此,小说戛然而止,却余音悠长。等回过神,才发现它着实可以被视为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当人类消灭了令人
共有 23,578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2 页 当前第 47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