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27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和《东方早报》等主办的《海归中国》“海归菁英高校行”活动首站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启,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与国际著名律师陶景洲、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作为“海归”嘉宾代表出席活动,参与节目录制的还有来自我校金融与统计学院等院系的数百名学生。6月16日,“海归菁英高校行——华东师范大学专场”节目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点击进入[直播回看]界面
在上海公开表示要做有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后不久,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公开招标的有关“建设全球城市”的研究课题却流标,凸显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任重道远。 学者认为,相比上海正在建设的以“四个中心”为框架的国际化大都市,全球城市可谓升级版,代表着在全球城市格局中的“全球性节点”,诸如纽约、伦敦、东京。 而这次流标的原因,恰恰是申请报告的内容跟课题研究目的不相符。什么是全球城市,上海距全球城市有多远
全球史是当代重要的史学思潮与流派之一,国内学界也一直在对这一史学流派予以观察和反思。“我的体会是,如果全球史必须以‘全球’为研究单位,那这种研究会让人感到‘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所从事的研究也无法深入,只能停留于表面。从民族国家史发展到全球史,形成一种全球史观,再用这种史观研究一个个具体领域,也就是从全球再到地方,这应当是全球史发展的一个轨迹。”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夏继果在第二届全球
编者按: 连日来,我校为六千余名毕业生打造的“温情毕业日”不仅成为师生们美好的集体回忆,也成为各大媒体持续关注和报道的热点,新华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头版)、科技日报、青年报(头版)、劳动报、上海热线、新民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均以图文形式进行了报道,上海发布、文汇教育、浦江评论、东方教育时报等微信公共账号也在第一时间进行推送。 中国青年报、上海青年报头版报道 上海发布、浦江评论
(新民晚报头版报道) 到医院就医,人满为患;乘地铁上班,拥挤不堪……这些“城市病”,跟人口集聚密切相关。新型城镇化时期,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如何控制自身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如何避免人口再度地急剧膨胀? 昨天召开的“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资源紧约束背景下的城市规模探索”上,与会专家提出,在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双严控”的大背景下,要综合研究、看待“城市病”的解决之道。 建设用地占
一道被誉为“小清新”的玉米炒葡萄,一根金黄的油条灌蛋,一只狮子头或是一个大鸡腿,一份青菜或生菜或豆芽,再加一碗汤,这是华东师大昨天特别为每位毕业生免费配置的毕业套餐。 “玉米炒葡萄管够……自此后,不要轻易相信世上有免费的午餐。”此前,华东师大微信的小调侃已经让不少毕业生满怀期待,这次在离校前有机会重温“华东师大的味道”让不少学生开心不已。“学校考虑真周到,我们很多同学因在外地实习没吃到这些特色菜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为毕业生授予学位 6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在为毕业生授学位时,了解学生的毕业去向。当日,华东师范大学迎来2014届“毕业日”,毕业典礼以及一系列离校活动为2014届的6537名毕业生打造一个隆重、欢腾而浪漫的“毕业日”。 阅读原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图片|新华社记者 刘颖 编辑|聂龑龙 董盈盈
共有 23,621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5 页 当前第 1,24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