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如何保持和提升在国内外大学中的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层次和水平,使学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增强,2000年,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华东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奋斗目标。2006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把学校建设为“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路径,围绕“育人、文明、发展”责任使命,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工程,聚焦“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行动计划,分三步实现一流办学目标:到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5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国际化进程。2002 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至此,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和中山北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3105亩。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学校以此为契机,更加全面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科技创新计划”。涌现一批如 “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庄子集成》等中国经典研究系列、《江南女性别集丛书》《当代俄罗斯研究丛书》等标志性成果,《中苏关系史纲》《戊戌变法史事考》《王国维全集》整理等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何积丰和马龙生分别荣获2002年和200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叶澜和钟启泉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叶澜再次荣获一等奖。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自成立以来,70年的变迁和发展历程,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和拓展国际化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