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菜单 / 学校概况 / 校史沿革 / 正文

(四)改革发展(1978-1991)

2021年07月15日

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学校再次恢复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地位。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相继复校,原半工半读师院的人员、物资造册后由学校代管。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师范大学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1980年8月8日,学校被列为联合国援助的20所重点大学之一。
    为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注重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学校各项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校相继建立了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技术、数理统计、环境科学、对外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金融、图书馆情报学、哲学、经济学、固态电子学、国土整治与开发、应用数学等本科专业,以及人口、经济管理、应用化学、应用生物学等一批专科专业。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实验室为学校与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的联合开放实验室。系和专业从1979年的11个系17个专业扩展到1991年的21个系38个专业。科研机构从1966年的一所三室(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口海岸研究室、西欧北美教育研究室、西欧北美经济地理研究室)发展到1991年的23个研究所、28个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中心。
    随着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建立和留学生招生任务的扩大与层次的提升,学校体系与功能更为明显地反映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渠道的新特点。1984年9月,学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与科研工作的展开,教育、地理学科两个“龙头”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重点扶持;学校进一步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目标迈出新的步伐,形成了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师范大学的新格局。从1976年到1991年,共培养本、专科生约23000名。
    学校始终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12月,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试办,1996年正式成立)。1991年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此外还设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数学(基础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专业)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78年至1991年间,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600余名。

1986年6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培养了一批闻名遐迩的中年专家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新秀。截至1991年底,学校教师增至2079人,其中教授174人,副教授577人,讲师961人,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这一时期,附属学校数也有所扩大,有三所附属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学校附设的出版社和科教仪器厂、印刷厂,是全国高校中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社厂之一。图书馆藏书丰富,中外文各类图书达269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