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菜单 / 学校概况 / 校史沿革 / 正文

(一)前身史略(1879-1950)

2021年07月15日

华东师范大学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等为主要基础而创建。前身大学都有着反帝爱国的光荣历史。

大夏大学

大夏校景群贤楼(今文史楼)

E4E06

1930年大夏大学群贤堂

    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6月,是由同盟会元老王伯群和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在上海发起创建。                  

    1923年冬,厦门大学爆发学潮,接着突然解聘支持学生的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教授,遂引起师生的强烈不满。近500名学生中有329人愤然离校,北赴上海筹设新校。在王伯群的资助下,设立大夏大学筹备处,定校名为“大夏大学”,以志学校系由厦门大学嬗变而来,并寓“光大华夏”之意。首任董事长王伯群、校长马君武。    

    大夏大学建校初期、设文、理、教、商、预五科。创建三年后,在王伯群校长的擘画下,延聘一批著名学者担任教授,其中有刘湛恩、夏元瑮、吴泽霖、邵家麟、郭沫若、邵力子、马宗荣、孙德谦、王遽常、田汉、朱经农、李石岑、何炳松、谢六逸、周昌寿、姚雪垠、戴望舒等。建校初期,大夏成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合一的党团支部。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大夏学生积极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大夏学生投入“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大夏大学创办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人,毕业生6000余人,其中有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刘思职、郭大力、周扬、陈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刘伯里,著名学者王元化、马承源、陈旭麓、孙亢曾,儿童文学家陈伯吹、任溶溶,翻译家戈宝权,电影导演陈鲤庭、谢晋,政治活动家吴亮平、冯白驹、杜星垣、叶公琦、华联奎、徐惟诚等。

光华大学

光华大学大西路校区开工典礼  

光华大学创立于1925年6月,是从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脱离出来而创建的。 
    1925年6月3日,圣约翰大学中国籍师生为“五卅”惨案死难者致哀,要求在校园悬挂半旗,但遭到美籍校长卜舫济的反对。孟宪承、钱基博等550余名师生出于愤慨,当即宣布离校,立志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在学生家长王省三捐赠祖地90余亩基础上,是年7月光华大学宣布成立,首任校长为张寿镛。 
    光华大学创办后,学校初设文、理、工、商四科14个系。校长张寿镛延聘胡适、徐志摩、钱基博、吕思勉、廖世承、潘光旦、张东荪、王造时、张歆海、蒋维乔、薛迪靖、谢霖、吴梅、梁实秋、韩湘眉、罗隆基、彭文应、章乃器、杨宽、黄炎培、萧公权等著名学者担任教授。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入校学生14000余人,毕业生4000余人。培养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张青莲、邓拓、林华,知名学者周有光、张芝联、杨宽,作家叶圣陶、周而复、田间、穆时英,出版家赵家璧、储安平,政治活动家姚依林、乔石、尉健行、汪道涵等。

圣约翰大学

99528

中国第一栋专用自然科学教学专用校舍圣约翰格致室          
 
圣约翰大学前身圣约翰书院成立于1879年。 
    1891年设立大学部,1906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是在中国创设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教会大学之一,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整建制,以及国文、政治等系部分教师,图书馆11万余册藏书、众多生物标本和科学仪器并入,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创建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圣约翰大学是上海学生革命运动的重点单位和堡垒学校之一,在配合解放军正面作战“第二条战线”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圣约翰大学培养了10000余名学生。其中有两院院士黄量、蒋锡夔、龚岳亭,知名学者林语堂、邹韬奋,教育家颜福庆、陈鹤琴、赵传家,建筑大师贝聿铭,商界巨子刘鸿生、经叔平,政治活动家颜惠庆、顾维钧、荣毅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