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现身”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一份清朝状元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科举考试中,经过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层层选拔,获殿试第一名者为“状元”。那么,古代状元的考卷是什么样的?它为何能从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获得帝王的首肯呢? ○本报综合
论述条理 康熙盛赞
据介绍,这位状元是陆肯堂。陆肯堂生于顺治七年(1650年),苏州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状元,时年只有三十六岁。中状元后,陆肯堂授翰林院修撰,后来多数时间都留京为官。
陆肯堂工诗文,滂沛闳阔。朝廷重要著作,多出其手。朱彝尊、王鸿绪、徐乾学都很推重他。陆肯堂的殿试卷子当时曾得康熙皇帝赞誉:“首场格局醇正,二场工稳,三场议论好。”图书馆所藏陆肯堂殿试卷子为卷轴装。前有署名并开具三代宗亲于后,有朱笔标记“第一甲第一名”。卷面字体隽秀,论述条理。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通过国家考试选官用人的一种基本制度。科举制度突破“世卿世禄”和九品中正等人才制度的弊端,相对平等、公平,堪称最具开创性的选官制度。士子们寒窗苦读,先经县试、府试、院试,取得乡试资格,再通过会试,才能参加皇宫殿试。
八股文又称“制艺”、“时文”,根据“四书五经”命题,限制以一定的格式、体裁、语言、字数作文。乡试、会试、殿试都考三场,历时九天。如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三场考试的内容为:“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乡、会试同。”
康熙二年(1663年)曾废八股文,考两场,以策、论、表、判等政策性论文和官场应用文取士。五年后,仍复旧制。殿试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中国科举史上金榜题名的状元,有名可考者有六百余人,堪称天之骄子。
名人题跋 状元收藏
清殿试卷统一存放于内阁。宣统元年重修内阁大库,移旧存书籍于学部图书馆,于是所储历科策卷多流传世间。凭借这一机会,陆肯堂的殿试卷子为陆氏后人所得,重新装裱,请徐世昌等名人题跋具名,朱墨灿烂,成为一份重要的文献,流传至今。
据了解,宣统元年,和陆肯堂状元卷同时为陆氏后人珍藏的还有陆赐书殿试墨卷。陆赐书是陆肯堂次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二甲二十二名进士,官至川东道布政使。陆赐书殿试卷子上有朱笔标记“第二甲第二十二名”。卷末见印卷官职位、姓名,华大师大图书馆收藏的陆氏父子二人的殿试卷子堪称“双璧”。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收藏陆肯堂、陆赐书父子殿试卷的陆氏后人也是一位状元,即陆润庠。陆润庠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状元。陆润庠字学欧虞,方正朗润。陆润庠官职显赫,历任礼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由体仁阁转东阁大学士。这也是他能请到徐世昌、陈宝琛等一时名流题跋吟咏于先祖状元卷后的原因所在。
对话:解读清朝状元卷
记者: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陆状元是得了第一甲第一名,当初是怎么能够判断出这个卷子第一甲第一名是状元的呢?
吴平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有四个方面的依据,第一点是有朱笔,有第一甲第一名的朱笔提名。
记者:朱笔就是批改?
吴平华:红笔批改,据说是康熙的字迹。第二点,它完全符合制策的格式要求。
记者:制策大概是我们今天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呢?
吴平华:就是政论文。第三点,它的书法特别漂亮,因为在清朝状元中书法占了很大的比例。第四点我们经过专家的鉴定,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专门研究科举史的马镛教授看到这张卷子的第一句话就是说“这是真的”。
记者:我们从四方面能够断定这是一个状元的卷子,那么大家就关心,它究竟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特点才能够让它成为一个状元卷子?
吴平华:状元卷子首先是由八位阅卷官阅卷,分五等,第一等是画圈,最后综合起来画圈最多的十份卷子送给康熙皇帝钦定,康熙皇帝从这十份卷子里面定前三名,就是第一甲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
记者: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吴平华:恩,然后再是第二甲的第一名。
记者:这样才能通过,先是一批官员批阅,然后是皇上来最后定一甲的前三名。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状元卷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它怎么就能成为一个状元卷并获得康熙的首肯?
吴平华:它的主要内容是讲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要敬天保民,它写得比较大气、流畅而且很精练,逻辑条理性也很强。康熙皇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文治武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这篇写得大气流畅的文字正中康熙下怀。
记者:可以说对了康熙的口味,所以说就拔得了头筹。
吴平华:是的。
记者:我想问一下吴老师,我们刚才也说到了这份卷子被康熙赞誉为“首场格局醇正,二场工稳,三场议论好。”那么殿试就分为三场吗?还是说殿试有什么特别的程序?
吴平华:殿试主要是考一场,但是在殿试之前还有一场复试,殿试排定名次之后,还有一场朝考,从这个情况来看呢,康熙皇帝定了最后一场考试,所以有一种传说就是康熙皇帝看了陆肯堂会试的三场考试,然后钦点他为第一名。这是一种传说。
记者: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陆肯堂这个人。他在做状元之前和之后在仕途上有什么变化吗?
吴平华:当状元之前那肯定是一个平民百姓,做状元之后因为他的文笔对康熙胃口,朝廷的一些重要文书都由他来撰写。
记者:在当时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官位呢?
吴平华:相当于秘书吧。
记者:实际上就是主要负责帮皇上来写文章?
吴平华:是一些重要的文书,朝廷有很多命官对他的文笔都很佩服。
记者:那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状元卷,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吗?
吴平华:第一点,对科举史有很大的价值,在科举史上,这样重要的实物是很少见的,目前发现年代最久远的状元卷是收藏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是明朝末年赵秉忠的试卷,比陆肯堂的试卷只早87年。第二它还有一个书法方面的价值,书法特别漂亮是大家公认的,主要就是这两个方面吧。
记者:据说,还有一些名人为这张试卷题过跋,把卷子的价值也提升了不少是吧?
吴平华:是的,像徐世昌和陆润庠。
记者:陆润庠和状元卷有什么渊源吗?
吴平华:是状元卷的作者陆肯堂的七世孙,同时也是一位状元。
记者:这是大概哪个年代的状元?
吴平华:大概是同治年间,1873年吧,比他晚了将近200年。
记者:这是一家出了两个状元。
吴平华:是一家出了两个状元,还有一个是陆肯堂的儿子陆赐书,是第二甲的第二十二名。
记者:徐世昌也为之题过跋?
吴平华:是的。徐世昌是民国时期的名人,曾做过民国大总统。
记者:这样两个人的序和跋,就整体把整个卷子的收藏价值也提升了不少。
吴平华:是的,有名人嘛。一本古书是一本古籍也是,如果有名人的提跋,身价就百倍了。
记者:我们知道殿试的考卷应该是在国家的文库里面收藏的,它是怎么流通到民间最后又是怎么到华东师范大学呢?
吴平华:宣统元年内阁大修的时候,殿试卷被移存到学部图书馆。陆润庠有权势也有财力,可以把卷子收买回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建虽然馆于1951年,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有14所院校的图书资料,或全部或部分调拨给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记者:可能那个时候状元卷就到了华东师大了。
吴平华:而且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很多科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收藏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还有几分殿试卷都是圣约翰校友捐赠的。
《天天新报》 日期:2012年6月9日 版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