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艺术,想来总是应当与生物有关系的艺术。然而,这样的提法和观念究竟内含了多少的艺术与文化含量?作为国际上新出现的一种当代艺术样式,显然与我们常见的视觉艺术样式不同——美国艺术家正在不断地艺术实践中。旅美艺术家、华东师大设计学院终身名誉院长王大宙教授作为在国内首先进行“生物艺术”形式表现的实践者之一,前不久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了“Auto-clinic/王大宙生物艺术展”,吸引不少观者。生物艺术作为当下一种艺术文化现象的可能,我们应当予以必须的关注。因而就生物艺术的理念,以及其存在的美学可能和发展,艺术家创作的状态等,本版与王大宙先生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访谈。
画刊:对于你展示的艺术及其作品,我总在想:生物存在的艺术表述,在形式审美阀值的向度上,是不是作为一种前卫艺术正在这个城市发生着,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观念已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王:是的。今天我们已进入了生物学世纪,一个生物工程与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纵观艺术史,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如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影响文艺复兴的古典艺术;光学兴起影响印象派绘画;工业革命影响现代艺术;IT时代影响新媒体艺术等等,科技革命为这些艺术潮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学世纪的到来,也必将呼唤出生物艺术这个新型艺术形态,当这种新的艺术产生后,自然会出现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也必然会形成一个新的美学观。上海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信息化程度相当高的现代化国际都市,生物艺术目前在世界上也是一种新型的前卫艺术。上海的旅美艺术家李山、张平杰和我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思考和关注生物艺术了。我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中,一种新型的文化观念——把科学和艺术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以及一个对于未来美学、未来生活的概念正在不断地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画刊:生物艺术观念中的“生物”一词与普通认知意义上的“生物”有不同吗,抑或是特定的物体现象?汽车的物性与生物的物性构成怎么样的关系,是不是因为都是通过“制造完成”这样的过程而构成“生物”的意义?
王:十多年前,“生物艺术”这个词出现时,人们还不知所云。生物艺术即是将生命作为使用材料来构建生物本身,当下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是对基因生物遗传的干预和生物基因组的人工制造,艺术家根据转基因原理和基因制造原理制作艺术方案,然后按照基因工程的运作方式,构建带有生物性状的艺术品被称为生物艺术。生物艺术关注的是整个生命世界和所有的生物物种。生物艺术与其说为我们提供一条认识艺术的新途径,还不如说在测试人类的思想,考验人类的态度。生物艺术改变了生命的性质,打破了生物物种之间的接续。这就是它与普通认知意义上“生物”的区别所在。
我的作品展览就是试图去改变一种观看艺术的方式,从“物”向外部意义的伸展,转到“物”内部的再塑造,我并不把汽车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物,而是看成一个生命体,这时的“物”不再是被人使用的东西,而是与人之间的对话,并且彼此间是生命体的依赖关系,创造了“物”就像创造了人那样,正是这种“活性”,使“物”的艺术,从此在生物学意义上注入了新的思维——赋予所有的物质都具有生物意义,一个活的有生命的,与人类交相呼应、共同生存的系统。“生物艺术”不是模仿和表现,它更是一种生命实验。
画刊:目前,国内艺术界对于“生物艺术”形式表达的可能性,是作如何的学术判断或界定?生物艺术的创作群体主要分布在哪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有哪些?
王:如何对生物艺术作学术判断或界定,现在谈这个似乎有点奢侈,但有一点可以断定,生物艺术是连接我们和自己、人类文化和生存在世界上所有生物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生物艺术将是21世纪艺术与美学界的新课题。
目前真正意义上从事生物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并不多,在国内,仅上海有艺术家在探索。相对来说在美国多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是出生在巴西的美国艺术家、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系助理教授爱德华多·卡克(EduardoKac)与他的团队。 2000年2月卡克通过转基因技术而创造出来的绿色荧光兔“阿尔巴”(Alba)是当今最有影响的生物艺术作品,卡克还试验成功了另一件荧光基因作品 《第八天》,作品中所有转基因生物都是按照绿色荧光蛋白质(GEP)的生成规律克隆出来的,他造出了荧光植物、荧光虫、荧光鱼和荧光鼠等荧光生物。
画刊:像上海这样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城市本身的构成与不断发达,是不是新型的生物艺术表现样式发生的基础所在?或者更具有生物艺术表现的叙事可能?
王:是的。上海一个充满了活力的国际时尚都市,今天大多数生物艺术作品更趋向于通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来反映社会、文化和生活,传达艺术家对其所作出的评价。把人类的生活环境作为整体艺术来考虑的梦想是可望的,也是可及的,生物艺术已是生物学世纪人们的精神、文化、环境与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独树一帜的艺术样式为根本的心理变化,而是对当代人的文化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王大宙 原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1985年赴美国,先后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大学M.F.A.美术硕士学位和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工业设计的M.I.D.硕士学位。曾任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2003年,受邀筹备创建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并被聘为首任院长。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Montclair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Stanislaus分校客座教授。
1980年至今,其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获奖,及多幅艺术作品发表于《中国当代艺术》及《美术中国》等画册。其《设计创意流程 》,《风格与潮派 》和《弹性设计思维》等著作被列入国家出版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 2012年5月荣获纽约州长AndrewM.Cuomo颁发的杰出成就奖。
《新闻晚报》 日期:2012年6月18日 版次:A‖16 作者:牛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