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中国教育报》:致力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2012年06月19日

追随教育家的足迹,践行科学的办学理念。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内涵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至关重要。为推广、辐射传播名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带领校长队伍的群体性成长,为教育发展作出更多贡献。近期,浙江省宁波市连续推出了十五位中小学校长的教育思想研讨会。
 
近年来,宁波教育发展迅速,为教育界出思想、出人物、出经验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许多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学校不断涌现,校长队伍的素质也不断得到提高,涌现了一批有思想、有较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中小学校长。2009年,宁波市启动了中小学校长高端培训——教育管理名家培养工程,致力于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以加快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步伐,努力推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近三年的扎实推进,培养工程强大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日渐显现。举办教育思想研讨会,是优化教育家办学环境的重要经验。2011年12月和2012年4月,宁波市教育局分两期为这些培养对象举办“我的教育思想”研讨会,吸引了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和教育专家前来聆听和研讨。本版内容为根据研讨会整理而来。
 
创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宁海县西店镇初级中学校长 戴余金
 
【教育核心】创建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的学校教育。
 
【价值追求】培养善学习、能动手、有理想的知行合一的学生。
 
【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应从重“教的立场”转到更重“学的立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运用,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最大作用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学”,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也是促进“学生的学”的活动能够一体化。
 
注重“学生的学”,应将课堂的变革作为突破口。宁海西店初中实施了基于“课堂工作纸”的合作教学。“课堂工作纸”是一种由课堂学习单、二次备课稿、看课记录卡、课堂评价册和学情简报组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轻负高质”为标杆,遵循“以生定教”的教的原则和“知行合一”学的原则。合作教学是提高教师水平最有效的方法,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合作学习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主要方式,“互学—问学—用学”三模块教学是与
“课堂工作纸”相匹配的课堂模式。
 
学校推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课堂学习以个人自学、两人互学、小组讨论为序,整个课堂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为主,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点拨或归纳。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学校通过创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来承载“轻负高质”的理想,得到了广大同行、广大社会人士的广泛回应。
 
【专家点评】
 陆有铨(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博导):西店中学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重学”的方向是正确的,它扭转了传统教育“重教”的错误,是对“教育学”的一次颠覆,它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广泛思考和不断探索。
 
理想的教育为学生发展奠基
 
余姚市实验学校校长 余如玉
 
【教育核心】理想的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价值追求】理想的教育是培养人格健全、学业优良的学生,是教师、学生、学校的优质发展、共同进步,是学校办学要素的优化配置,高效运行。
 
 【教育思想】
 
理想的教育有三个层面:一是学生主动、全面、持续的发展,即学校要培养“人格健全,学业优良”的学生。这是最核心的价值指向。二是教师、学生、学校的优质发展,共同进步。这是最基本的目标维度。三是办学要素即人员、机构、财产、经费、时间、空间和信息的配置符合教育规律,高效运行。这是实现理想教育的保证。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统一体。
 
实践理想的教育,需要师生的“理想”共识和浓厚的“理想”氛围。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发展以“理想”为内核的学校文化,使理想内化为师生的言行,浸润身心。实施策略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格健全、学业优良的学生;改革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学校优质、持续、和谐的发展,并具有良好的示范性。
 
学校的竞争,是教师教育思想的竞争。打造一支敬业爱岗、善于创新、充满激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理想教育的突破口。学校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理念引领,制度管理,经费保障、载体创新、考核激励,通过富有学校特色的专家讲学、教学指导评估、评选校骨干教师,组建校名师工作室等,使教师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成功了学生、成就了学校,也教育影响了社会。
 
 【专家点评】
吴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科院副院长,研究生管理中心主任):余如玉着力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教育的理想与教育的现实结合在一起,引领教师,影响学生,以文化的方式给学生身心成长以滋养。一位教育家型的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他创造性的成果是可以扩散的!
 
《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年年6月18日    版次:11    作者:鲁焕清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