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猪肉粽、蛋黄粽因原料限制难出国门,30余个国家禁止或限制粽子进口……端午佳节将至,传统食品本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然而“传统味道”却频频遭遇出口壁垒。如何突破“出海”门槛,成为业界的一个现实话题。
统计显示,全球华侨华人总数已有约5000万人。此外,中式餐饮文化传播也带来新兴需求——粽子、月饼等“中国味道”却为何仍难出国门?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认为,“出国难”的主因是标准差异。一方面,欧美等出口地的评价标准较高;另一方面,部分传统企业的现代化和品牌意识不足,缺乏认证的制造工序难以融入海外市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军指出,除了标准差异外,一些国家可能借进出口门槛保护本国市场及餐饮文化,尤其是现代化的加工监测标准对传统食品业影响较大。
专家认为,我国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应从自身做起,对原料、添加剂和关键工序进行溯源监控,同时也要加强贸易政策沟通,引导企业完善现代化工艺规范。
“从根本上说,行业的工业化水平决定了食品进出口标准。”汪亮认为,一些国家对中国传统食品设限,反映我国相关行业需升级技术水平。企业拓展市场应从自身做起,提升传统食品业的国际认可度。
文军认为,随着华人交往圈不断扩大,加上西方人士开始接触了解中国食品及文化,海外传统食品市场有望持续增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可在海外设置加工点,借“当地原料、中国工艺”的模式规避限制。
专家认为,海外食品市场仍有增长潜力。面对种种门槛,我国企业不应简单视其为“壁垒”,更应加快技术进步,推动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和市场效应的传统食品走出国门。
(杜放 周琳)据新华社上海6月22日专电
《新华每日电讯》 日期:2012年6月23日 版次:3 作者:杜放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