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响,非常近》、《亚瑟 圣诞》、《天空的颜色》……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各类精彩影片让现场的影迷大呼过瘾,但您有没有注意到,每一部外文影片的播映都与平时的一些引进大片不同,字幕不是嵌印在影片中,而是同步显示在LED走字屏上的。
在每个电影节影厅座位最后,有一群字幕控制员,靠着很好的节奏感和对影片的熟悉程度,让字幕不早不晚刚刚好地服务于现场观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电视电影节的志愿者。他们很年轻,多为华师大、复旦、上外等在读大学生。
岗位寂寞压力大 5天之内要熟悉48部电影
上海影城是本次上海电影节的主会场,1号厅是影城最大的一个厅。越过一排排红色软座,在展厅左侧,最后排座位与后台的狭窄过道上,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和两张椅子很是特别。原来,这就是电影节台本翻译/字幕组志愿者工作的地方。
每年的电影节总有很多志愿者。但相比于能在红毯边与明星、大导演接触的志愿者,诸如台本翻译、字幕控制的幕后岗位却鲜有人关注,甚至更加“寂寞”一些。
张拓是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对外汉语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此次电影节志愿者中的一员。她负责翻译外来影片的台词,并在放映期间控制字幕。4月底台翻组的志愿者就已上岗,6月10日完成了基本的翻译和校对工作,期间,张拓总共翻译了《胡安与爱娃》、《北方往事》等8部影片,并校对了10多部影片。
如今,电影节影片展映正如火如荼进行,6月11日,结束了翻译工作,张拓和同学们正式驻扎到各大影院,负责字幕控制工作。由于为一部电影作品嵌入字幕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电影节上几乎所有的国外作品在放映时,都需要志愿者手动敲打上字幕。放一场敲一场,enter键出字幕,F8退字幕,这两个键志愿者们早已烂熟于心。
张拓负责的是电影节上海影城1厅放映影片的字幕控制,和搭档一起,她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敲六场电影的字幕。
“最忙的阶段是排片表出来到正式开幕的那五天,由于翻译工作和字幕工作是分开的,到了影院拿到排片表之后,我发现我所在的一厅放映的片子没有一部是我自己翻译的。所以我必须在5天之内熟悉48部电影。”
看电影是“折磨” 不敢如厕喝水怕字幕按错
一开始,张拓还没意识到自己排的片子是最多的,直到其他志愿者不断地对她“表示同情”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有多重,“那时候就不停地看电影,每天都看得头昏脑涨,累到想哭,第一次觉得原来看电影也可以这么折磨。”
其实,字幕控制员的压力很大,节奏很重要,影片的熟悉程度一点也不能马虎,有些小组就是为评委会的影厅服务,更是丝毫不得懈怠。因此,看电影对观众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可是对志愿者而言着实不好受。“放映过程中,我们的精神都非常紧张,因为字幕器出字幕有延迟性,所以必须要预知电影里的主人公什么时候讲话,有时候看到主人公提一口气,我也会跟着提一口气,然后迅速按下enter键。”
张拓说,最崩溃的是电影中语速快、对白多的场景,“特别是吵架的场景,你就要不停地按字幕,而且不能乱,乱了观众就会不满。”有些影片节奏慢,控制字幕的时候不会很紧张。即便如此,志愿者们也不敢轻易喝水,“我们一是怕错过字幕,二是怕会想上厕所。”
为了掌握好影片的节奏,让字幕准时出及时下,每一部影片张拓都要练上好几遍,“几乎没有一部影片是完全不出错的,一部影片至少要看3遍以上才能把握好出字幕的节奏。如果控制得好,敲字幕的时候就感觉电影像是自己导演的一样。”说起这些的时候,张拓的脸上闪过一丝俏皮的笑容。
最开心 自己的名字也可以上屏幕
“前天是我第一次在影院控制字幕,有一场放映的是《亚瑟 圣诞》,恰好是我同学翻译的,翻得很不错,影片结束的时候我看到了她的名字——本片翻译:徐慧琼。可惜那时候她不在,我突然有点难过,好想拍下来给她看。”张拓这样回忆。
“没有机会亲手敲打自己翻译的字幕,总觉得很遗憾。但能够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本片校译’甚至‘字幕操作’上,还是会觉得很骄傲。”张拓说,这是所有志愿者最为开心自豪的经典瞬间了。
虽然很辛苦,但张拓还是觉得很骄傲,“电影节有很多光彩的工作,像红毯上的志愿者可以见到明星、导演。但翻译和敲字幕就是很幕后的工作,虽然你自己觉得很重要,但观众可能并不care你。但我觉得能够这样默默无闻,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份工作,并且能够负到自己的责任的志愿者,都很伟大。”
18日某一场放映结束后,有一对老夫妇走过来和张拓他们聊天,聊起志愿者工作,老夫妇对他们表示赞扬,“你们也蛮辛苦的,能够翻译这些电影也很厉害,很有意义啊!”张拓笑言,当她听到这番话的时候还是觉得很开心,虽然鲜有人关注他们,但还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承认,很满足。
最抓狂 伊朗、尼泊尔音的英语难听懂
其实,早在字幕之前,这些志愿者还参与了影片的台本翻译。本届电影节组委会收到世界各地的样片1500余部,创历史新高。审片组的志愿者们需要对这1500余部电影进行筛选,再提交组委会专业老师遴选最终放映片目。之后,台本翻译组的同学,对确定的200余部佳片进行翻译。一部外国的展映影片在一个志愿者手中翻译完之后,还需经历其他志愿者的一校、二校、三校,之后再拿到组委会工作人员处进行终审,最后才能展示在观众面前。
在他们看来,因为翻译传达的是语言,一些微妙的语气词,简单的插句,都会给影片增色不少。翻译过程中,有些影片是带英文字幕的,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就需要志愿者听译,一段话来回听几遍的情况也是有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听译还算是好的,还会碰上伊朗口音的英语、尼泊尔英语,那时就比较抓狂。
》老志愿者
默默把感谢送给他们
曾经是第九届电影节志愿者的顾蕴沁,如今是上海交大安泰学院的一名教师,因为参与过电影节的志愿服务,对于此后的电影节她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每年,她都会去看电影节影片,同时会默默等到最后,看到最后的“本片翻译”、“字幕操作”的名字,虽然不曾与之相识,但是感觉很亲切,“我也想把感谢送给他们。”
志愿者们表示,每一届上海电影节都会吸引无数影迷的追随,也有不少影迷是守着一两部特别喜欢的影片而来,能够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满足影迷的需求,这将是一份难得的人生经历。
《青年报》 日期:2012年6月20日 版次:B01 作者:刘昕璐 陆凯君 张瑞麒
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2-06/20/content_6348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