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着名艺术家周长江先生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了《适·度之为——周长江纸上绘画作品展》,展出了约五六十件纸上绘画作品。所谓纸上绘画,顾名思义,其艺术创作所呈现的当然是纸质载体的作品,而不是其他如亚麻布等常见的绘画媒材作品。这些展出的纸上绘画作品,都是在不同纸质材料上完成的,既有常见的牛皮纸公函信封、包装纸板箱壳体,当然也有画在宣纸上的水墨作品。由于作品表现的形式、媒材在纸本范围内的不拘一格,以及艺术家的浓郁审美趣味,使得本来极为平常的纸质,在艺术家定义的 “适”为指归的创作状态下,以“度”为艺术审美趣味阀值,使艺术回归其本身的源头,并由此而给艺术家获得了一种心灵的自由。本版就此次展出作品及有关艺术回归性,与周长江先生进行了一次颇有意味的访谈。
画刊:读了您这次展示的作品,发现与您以往的绘画创作状态有很大不同,首先是材质的不拘一格,大多都是一些日常所见的废弃纸质,如牛皮纸旧信封、纸板箱体等。其次,绘画的色彩、图式也更简洁,更注意与材质特性共时形成韵味——大多是黑白色,浓烈的色彩几乎没有。这样的艺术创作状态,对您来说,意味着有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的可能?
周:这次应刘海粟美术馆邀请,做了一个小型的纸上绘画作品展览,仅仅是把平时日常练习的作品,挑选了一部分组合分类展示一下,希望能与艺术界的朋友切磋交流,主要想听听业内同道的反应和意见,由于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因此展示的作品尽可能呈现目前我的绘画状态。
对油画家来说,在纸上绘画,尤其是在不正规的纸上画画,是很放松和随性的,这种自由度更能使心性流露。多年来,我在画油画之余保持这种练习状态,为的是加强绘画的敏感性。这些各种类型的纸质材料,看似随手拈来,好像并不在乎,就是你说的:“材质的不拘一格 ”。其实,我的“拘”只有自己知道:每种材质总有某一方面打动我才行,如现状、颜色、质地、机理,味道等等,有了某种感染我才会下手。这是一种物与心的引发,心与物的默契。生活中的物品,其实都具有实用的一面和审美的一面,只不过人们对实用功能的重视遮蔽了其审美的可能性。我在这些废弃的纸质上经营以后,大家都觉得新鲜有趣,在看绘画的同时,无意中对日常物的审美意识也有一种提示。
画刊:您的这次展出命名为:“适·度之为”。我的理解,所谓“适”,艺术就是是一种舒适的、开放的状态;“度”即是在创作的过程中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我警惕,或者说对于艺术表现的把握可能。您的这些纸上绘画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可以想见,您的创作始终处于一种目前艺术家们最需要的自我精神的自由状态,而这样的自由状态其实就是艺术创作本源所在,也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魅力所在。
周:你说的对。然而,自由状态是有前提的,我这次展览的题目叫“适·度之为”,就是一个寻求自由的过程。所谓“适”,是指物的客观性存在与我对存在适合与否的判断,所以物在前判断在后,自由是有限度的;“度”是我对物把握的分寸,是对适合的掌控,也是对存在的不断调整,是主观的自我调度,只有在“适”与“度”平衡之中才能求得自由。一切行为,只有“适度”了才能有良好的结果。我现在的绘画实践寻求一种文人画精神,即微服自身回归本心,以清净、圆明之心审时度势,捕捉天机,作品是心像自由驰骋的呈现。
画刊:读了您的这些作品,忽然觉得它们虽然貌似“涂鸦”的组合,其实无论是作品的表现图式,还是整个画面的视觉节奏,以及审美趣味的指归,依旧秉持了您以往在画布上创作的一贯严谨。这些日积月累的作品呈现,也是您艺术之路跋涉的忠实记录。
周:谢谢你的理解!对绘画来说,每个人的态度不一样,所持的研究方法也会不同。当然最后呈现的作品也各显个性,我以为艺术家在创作时要有两个突破,一个是对既存形式的突破,另一个是对自我惯性的突破。这两点都很难,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是自找难题,寻求超越。我希望自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
艺术家简介 周长江 国家一级美术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特聘艺术家。
周长江在上海乃至全国艺术界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艺术家,其从艺30年来,对艺术不倦的追求,对学术深入的探讨,使他从一个颇具功力的写实油画家演变成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抽象艺术家。他在当代文化进程中自觉的更新能力,对艺术形式的敏感、新锐,和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热衷,使他对推动中国油画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晚报》 日期:2012年7月9日 版次:A2叠05版 作者:朱来扣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files/20120709/25642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