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对外来务工者子女有一种刻板成见,认为他们自卑、内向、生活环境很差。但撇开他们的身份、地域、家庭背景,他们就是一批普通的孩子,他们心里没有自卑,有的是自信和纯洁。他们就像蒲公英一样在城市里流动,却依然拥有灿烂的笑容,鲜活的生命力。”记者随队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发起的这项名为“凝视_都市里的蒲公英”的暑期社会实践,共同走进外来务工者子女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在上海的社会融入状况。
本报实习生 陆凯君 记者 刘昕璐
华师学子走近外来务工者子女
今年暑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院和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发起“凝视_都市里的蒲公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在对话中凝视“公办化”背景下来沪务工者子女的融入情况。其调查范围主要在普陀、闵行两区,11名队员走进两区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学校,观察他们的课堂表现,并从中寻找七八个家庭进行访问,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内心的故事,目前已深入调查采访了6个孩子的家庭。
调研队队长是华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大二学生苏凡雅,她说:“以往关于外来务工者子女的调查,大多是以问卷、统计的形式,得出一个刻板的印象。很少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这些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在上海到底生活的怎么样。所以我们希望可以与这些孩子敞开心扉地沟通,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孩子:与上海同学仍有距离
记者跟随这支实践团队走进了进城务工者子女汪晓丽(化名)的家。在桃浦镇某菜场旁边的一家“车行”,记者见到了这个12岁的女孩。晓丽目前就读于上海市金鼎学校——这原本是一所外来务工者子弟学校,目前已转为公办学校。晓丽的父母都是江苏人,来上海十几年,一间简陋陈旧的修车行撑起了整个家庭。
晓丽从小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可以说是半个上海人,可是她每天接触的同学邻里却少有上海人。晓丽所在的班级44人中只有少数几个是上海小囡,而她所居住的环境——夹杂着各种方言的菜市场和小店铺,也是外来人口聚居地。她说:“在我们学校里,人人平等,大家都一样,不会有谁看不起谁,我们都相处得很好。”在被问及“想不想和上海同学交朋友”时,晓丽想了想,摇摇头:“暂时还不想。”
虽然平时甚少和上海人接触,晓丽还是感觉到上海人看不起他们。“有一次我们在学校上‘爱心课程’,和一个上海同学擦肩而过的时候,看到她用很轻蔑的眼神看我们。”但晓丽也承认,上海人中也有很好的同学,“以前夏令营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姓颜的同学,她人很好,我们一起排练演讲、一起逛博物馆,她还主动帮我纠正普通话。”
对于别人异样的眼光,晓丽并不在意,她笑着说:“我要努力提高成绩,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那别人就不会看不起我了。”晓丽的梦想是像帮助她的哥哥姐姐一样,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做一名人民教师,“因为我觉得只有老师是最诚实的职业。”
调研队: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关注他们
随着调查的深入,队员们越来越觉得,社会把固有的思想强加在了这批孩子身上,总对他们有异样的眼光。苏凡雅说:“其实他们并不自卑,他们很单纯很快乐,在他们眼中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我们原以为他们是缺乏沟通的孩子,但相处下来很多孩子都很积极,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印象。”
队员冯书伟感慨道:“走访下来,我只觉得虽然看到他们的生活很贫困,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丝毫没有看到他们抱怨的表情,他们很从容地面对,是什么样的条件,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并过得快快乐乐的。我看到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依然可以健康的成长,但是与外面的人比起来,与当地的上海人比起来,又是多么的不公平,只能默默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会越来越关注这个群体,当社会上的更多人都参与进来时,这些来沪务工者子女的成长环境才会更加健康美好。”
《青年报》 日期:2012年7月30日 版次: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