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利川在重庆公交车上打出广告“我靠重庆,凉城利川”,由于“我靠”的歧义而引发热议。利川旅游局方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靠”一词就是本义,不应做过多联想。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西接重庆,“我靠重庆”强调的是与重庆比邻而居。批评者则认为,这是继“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后,再次出现的庸俗口号与恶俗炒作,为了吸引眼球,拉动当地旅游市场,不惜用性话语来博出位。目前,利川旅游局已经更换宣传口号,改为“比邻重庆”,并向重庆市民致歉。
无论是有意炒作,还是一场误会,这起事件再次暴露出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城市文化定位的混乱,文化定位降格为旅游宣传,经济标准取代了文化尺度。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存在的GDP崇拜,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目标,文化建设则由于无法量化、不是有约束力的指标而流于空谈;另一方面,尽管很多地方用心设计城市文化定位,在这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某种程度上,城市文化定位的混乱与乏力,暴露出的正是时代价值体系的错位。
所谓错位,关键点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对于生活本身缺乏深入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食色,性也”的基本欲望层面。比如“叫春”、“我靠”以及“风流”、“私奔”这类围绕“性”的各种擦边球,带有明显的性暗示,诉诸人的生理本能。或者,围绕“食”来做文章,比如林林总总的“小吃之城”、“美食之都”。目前社会舆论不满的层次,只是针对最低级的性话语,哪怕上升到“舌尖”上,就会获得普遍的认可。美食固然诱人,但是以“吃文化”来囊括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总觉得过于浅表。
这种错位更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于自身的价值缺乏自信,只能借助“他者”来说明自己。试翻阅各地的城市宣传口号,用西方著名城市来比附自己的比比皆是,比如东方日内瓦、东方威尼斯、东方夏威夷、东方伊甸园等。最夸张的是古都咸阳,将城市周边无比丰富的历代古墓比附为金字塔,以“中国金字塔之都”来标榜自己。如此不伦不类,充分暴露出文化的不自信,实在令人汗颜。
近年城市推介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我以为当属成都,成都大打“宜居”这张牌,宣传自己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比较难得的是,在一个发展越来越快、快到不容喘息的时代,成都有意“慢”下来,追求一种缓慢的现代性。这就上升到城市文化定位的哲理高度,有效地涵盖了城市的灵魂,而不仅仅是一些标志性的符号。
故而,城市文化定位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理解我们身处的城市,怎样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理解是用我们自己而非他人的方式,保有自己真实的主体性。从城市的文化定位出发,高速崛起的中国,已经到了建构自己真实的、有长远生命力的价值体系的历史时刻。在这方面值得重温4年前北京奥运的宣传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一直被有些人带有偏见地认为是特别的、古怪的、普遍价值之外的;或者认为是“富而不贵”,没有自己的价值与梦想,讲不出什么“中国梦”。“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内敛、庄重地表示,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尊重、分享、完善着人类的普遍梦想。这种文化定位,既和奥运会的精神主旨契合,又传达出中国的价值表达,值得反复思量。
一个伟大国家的崛起,必然带来许多卓越城市的崛起;卓越城市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深刻的城市文化的觉醒。归根结底,令人充满敬意的,不是城市光鲜的外表,而是城市内在的灵魂。旅游产业发达,经济指标出色,这固然值得欣喜;与此同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需要超越生存的基本层面,仰望辽阔、深邃的星空,指向人类的精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