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叶德磊:城镇为何忙着“变脸”

2012年09月04日

  文/叶德磊

    我的家乡是江西境内的一个千年古镇,镇上的大街小巷全用大麻石铺成,颇具特色。这些麻石在悠长岁月的演进中历经数不清的踩踏,已经相当润滑光洁。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秋天的阳光投射在雨后的麻石街上,蜿蜒的街道散发出具有动感的奇妙光泽,这时登高俯看,街道就像是舞动的色彩斑斓的绸带。镇上散落的众多会馆和其他古老建筑,则述说着当年的繁华和历史的厚重。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小镇的管理者后来竟然将麻石换成了水泥路面,原因据说是他们认为麻石街道太土气。不少古建筑则因为“不适合”现代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也被破坏性改建。奇怪的是,这种面目全非的改建有资金,对会馆的维护却没有资金。在外多年,回去后再也找不到魂牵梦萦的家乡的感觉了。镇政府现在号召在外地发展的游子回家乡投资,但许多游子说,古镇已经几乎没有记忆中熟悉的建筑、街道和景致,亲人也大都已经离开了那里,怎么还会有到那里投资的冲动?

    而且,我原来读书的小学和中学的建筑物没有一处保留下来,连校门都改了,所以,母校的情结也几乎已无处寄托。如果经济发展要以大面积地摧毁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精神花园为代价,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值得反思吗?建筑物是历史的承载体,随意地将建筑物推倒重建往往是割断历史。没有了熟悉的建筑物及其构成的那个特定环境的母校,怎么能获得校友的感情上的高度认同?没有了古老建筑的古镇凭什么证明自己曾经有过的辉煌?

    不知何故,现在的建筑物的寿命越来越短,经常看到10年左右甚至更短时间的建筑被推倒重建的现象,是原来的建筑确实质量有问题,还是GDP增长的需要和政绩工程决定了要不断地以新的建筑替代旧的建筑?根据GDP的统计原理,建了又拆,拆了又建;街道挖了又填,填了再挖;甚至桥梁造了又塌,塌了又造;一些工业项目建了又废,废了又建,都会增加GDP。如果是已经落成的建筑物质量确实有问题,那么为什么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当今,建筑质量反而不如过去呢?

    媒体还报道过如下这样一个故事。内地某县的经济发展基础一般,新的主要领导到任后,感到无论抓工业生产还是抓农业生产,都很难短期内见成效。经考虑,县领导计划在改变县城面貌上做一番事情。于是,经过艰苦的拆迁工作,在县城的中心街区,建设了一个非常气派的、相当于五个足球场大小的下沉式广场,广场中有音乐喷泉、矗立的灯柱等。这一形象工程使得县领导的政绩得到了张扬。但不久后人们便发现,由于小县城的地下排水系统不配套,一下大雨特别是到了雨季,下沉式广场便几乎成了臭水塘。所以,在原来主持下沉式广场建设的县主要领导调任后,新任县领导经过讨论,又用县财政资金将那个下沉式广场填平了,并利用原址建了一个街心花园和一片小商场。但人们担心,县领导一旦更换,新的领导是否又会打这块地的主意,因为不管怎么折腾它,它都会贡献出GDP。

    上述的情况并非个案。在不少地方,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俨然成了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种风潮中,不少城镇的变脸速度越来越快,这竟然还常常被地方当作政绩来宣扬。这些城镇似乎永远处于 “少年阶段”,因为没有像样的建筑符号可以传递她的历史气息,刻画她的历史年轮。至少从建筑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城镇没有历史积淀和醇厚韵味,有的只是现代建筑材料的组合所散发出的矫情和浮躁。

    为什么历史古迹保护让位于地方经济增长的案例屡禁不绝?为什么建了又拆、拆了又建的现象常常见到?为什么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会大行其道?原因之一就是 “GDP情结”,在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软约束体制。依靠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之类的方式来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它不仅虚增了我国钢铁、水泥等市场的需求,而且增加了这些产品所属的整个产业链的污染外溢。深化和加快体制改革,并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看待政绩,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解放日报》    日期:2012年9月4日    版次:8    作者:叶德磊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09/04/content_875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