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作者:蒋冰冰
- 图片说明:部分大夏大学老校友出席华东师大重镌迁校碑揭幕仪式,在重新树立的大夏大学迁校碑前合影留念。 本报通讯员 蒋冰冰摄
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1周年之际,一块由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于1946年为纪念抗战期间内迁赤水河畔办学而树立的石碑,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文脉廊重新镌立。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时为沪上著名私立大学的大夏大学被迫内迁黔南。1944年冬,日军进犯,大夏大学再次被迫迁至贵州赤水,开始了在黔西北近两年的颠沛岁月。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准备迁返上海,由文学院陈湛铨教授撰写《迁校纪念碑》一文,以此纪念大夏大学内迁赤水的抗争史,并表达大夏师生和赤水人民的眷恋情深。华东师范大学今年启动了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史的编撰,发现这一迁校碑的存照和碑文。学校对照片上的人物进行了考证,组织学生实践团队到赤水实地考察,并重镌迁校碑。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刘永翔写了《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以骈文形式记叙大夏大学内迁赤水的颠沛及迁校碑诞生的缘由。由擅长隶书和魏碑的著名书法家周道南和王宜明分别书写迁校碑原文及重镌记碑文。
《文汇报》 日期:2012年10月17日 版次:03 作者: 姜澎
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jkw/201210/t20121017_72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