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闻晨报》:华师大重新镌立纪念抗战迁校碑

2012年10月17日

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1周年之际,一块由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于1946年为纪念抗战期间内迁赤水河畔办学而树立的石碑——迁校碑,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文脉廊重新镌立,与校训碑等校园文化景观比邻而居,构成了一道历史感厚重的人文风景线。
学生找到迁校碑旧址
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为上海私立大学——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重立的迁校碑碑身高236厘米、宽108厘米、厚26厘米;基座高30厘米。正面镌刻1946年的原文,背面则镌刻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刘永祥所写的《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迁校碑原文及重镌记碑文分别由擅长隶书和魏碑的著名书法家周道南和王宜明书写完成。
今年7月,华东师大2012赴黔科技兴农暑期实践团队一行16人前往贵州赤水,在赤水的文昌宫大庙找到了1946年大夏大学22周年校庆时所造迁校纪念碑的地址。但由于岁月更迭,加之此地的文化价值一度被人们忽略,经探访原石碑已无存。
为梳理学校文脉,不忘历史,并以先贤之言行教诲当今学子,华东师范大学遂启动了重镌迁校碑事宜。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刘永翔写了《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以骈文形式回忆大夏大学内迁赤水的颠沛及迁校碑诞生的缘由,并表达了重镌迁校碑以“得温前史,益知创业之难;缅想先贤,弥烈与邦之志”。
迁校碑背后的抗战史
早在去年华东师大6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开始了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另一前身)校史的编撰,并发掘出若干珍贵史料,其中包括当年大夏大学在1946年在赤水河畔竖立的迁校碑。
1937年,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全面抗战开始,时为沪上著名的私立大学大夏大学被迫内迁。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大学再次被迫迁至贵州赤水,以文昌庙大庙作为本部,以省立赤水中学等当地中学部分校舍作为教室、宿舍、图书馆和其他配套设施,大夏大学开始了在黔西北近两年的颠沛岁月。
大夏大学在赤水上课以后,虽然地处偏僻,但却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因而读书风气比较浓厚,所有课业观摩,课外研究,都有很大进步。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准备迁返上海,适逢22周年校庆,特由文学院陈湛铨教授撰写《迁校纪念碑》一文,以此纪念大夏大学内迁赤水的抗争史,并表达大夏师生和赤水人民的眷恋情深。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表示,为了更好地弘扬学校文化精神,特选址在闵行校区的中心区域竖立迁校碑,在樱桃河畔完成了华东师大文脉长廊的设计和初步建设,还相继为大师石、孟宪承雕像揭幕,落成了闵行校区紫竹源、大学林景观区域。


《新闻晨报》日期:2012年10月17日 版次:A25 |  作者:董川峰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2-10/17/content_900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