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青年报》:抗战后由贵州返沪 竖大夏大学迁校碑 66载岁月原碑已无存 华师大重新镌立

2012年10月17日


当年的大夏大学迁校碑。(校方供图)
今日华师大重镌迁校碑。(本报记者 施培琦 摄)
 
本报讯 记者 朱文娟 昨天上午,华东师大启动了“重镌迁校碑揭幕仪式”。抗战期间,“沦陷区”的各家名校纷纷迁入重庆、昆明等“后方”。华东师大前身之一大夏大学曾迁到贵州。今年暑期,该校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当地有重要发现,其中包括大夏大学在贵州竖立的校训碑。如今碑已不在,学校重新仿刻了碑,并于昨天揭幕。
  华东师大副校长任友群介绍,1937年,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全面抗战开始,烽火迅速烧到了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时为沪上著名私立大学的大夏大学被迫内迁。最初,大夏同学同复旦大学合并组成了第一第二两所联合大学,其中,第二联合大学设在贵阳,以原大夏大学师生为主。
  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大学再次被迫迁至贵州赤水。在当地名士与教育界同仁的热情赞助下,以文昌庙大庙作为本部,以省立赤水中学等当地中学部分校舍作为教室、宿舍、图书馆和其他配套设施,大夏大学在短短一个月内便正式上课,并开始了在黔西北近两年的颠沛岁月。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准备迁返上海。适逢22周年校庆,特由该校文学院陈湛铨教授撰写《迁校纪念碑》一文,并举行了盛大校庆纪念活动和迁校纪念碑揭幕仪式,以此纪念大夏大学内迁赤水的抗争史,并表达大夏师生和赤水人民的眷恋情深。
  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华东师范大学开始了其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校史的编撰,并发掘出若干珍贵史料,其中包括当年大夏大学在1946年在赤水河畔树立的迁校碑。然而,由于岁月更迭,加之人们保护意识不够,经探访原石碑已无存,为梳理学校文脉,不忘历史,并以先贤之言行教诲当今学子,华东师范大学遂启动了重镌迁校碑事宜。
  今年暑假,华东师大师生前往赤水市寻访大夏旧址、收集大夏大学档案,并与当地政府、政协商定开展后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继续深化地校合作与共建,将大夏西迁的这份情谊延续下去。
  昨天,该迁校碑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文脉廊重新镌立。重立的迁校碑碑身正面镌刻1946年的原文,背面则镌刻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刘永祥所写的《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其中,迁校碑原文由擅长隶书的周道南书写,重镌记碑文由擅长魏碑的王宜明书写,并于国庆长假期间完成全部镌刻及拓片工程,现已将碑身安装入位。

《青年报》日期:2012年10月17日 版次:B08 作者:朱文娟
链接: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node37623/node38430/userobject7ai33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