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荀渊:教育研究真实社会问题

2012年10月25日

 
迄今为止,教育一直备受关注,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意义;教育学和教育研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不过,我们也不免会担忧,当代中国教育学与教育研究繁荣的背后,是否潜藏着某种危机?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是否担负了其应承担的使命?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体现在何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到中国近现代教育变革史中寻找答案。
西方教育学理论翻译缺乏必要反思
在中国,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20年代。总体上看,中国教育学与教育研究是在引进、吸收欧美教育学与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其本土化的过程:1920年代,借鉴欧美的教育理论,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制度与思想;1950年代,借鉴苏联的教育学,批判欧美的教育思想与学说;1980年代,开始批判凯洛夫和赫尔巴特教育学,欧美的各种教育学说重新占据中国教育学与教育研究阵地。
中国现代教育学无论是整体性译介,还是局部引进,其框架主要由西方教育学理论构筑。目前,大多数研究、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教育研究的思想资源和方法,仍主要来自西方教育学界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然而,对于不同时期进入中国的教育学理论,我国教育学者在翻译介绍时,很少关心这些理论的历史、思想、现实背景及其产生的教育实践基础。同时,中国的教育学者没有意识到,这些来自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说隐含着西方社会的教育需要、文化精神与伦理标准。至于所谓的普遍性价值与意义,是现代社会营造的一个虚幻景象,也是殖民主义的潜意识影响。
关心最普通民众的教育需求
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具有原创性的的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验,因其扎根于教育实践,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为世界教育研究领域所关注和认可。毛泽东在1950年代倡导的教育革命,也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把学校教育与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其影响至今犹存。教育的这些本土尝试表明,教育学的价值固然在于为教育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社会真实问题的研究。
当前,教育亟需研究的问题包括:中国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教育应扮演何种角色?14亿人口和其中超过1亿的教育人口,究竟各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借助教育让每一个需要知识的人拥有知识的力量?教育学者首先应真实地表述中国,真实地表述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教育需求。
教育学者应清醒地看到,教育应将知识的教与学活动立足于生产与生活的真实需要;关心最普通民众的教育需求,关心如何通过教育解决普遍的现实问题。中国无疑需要精英人才,但是更需要有知识并能借助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普通大众。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2年10月15日    版次:B-01    作者:荀渊